当府中仆役领着两名深夜造访的来客步入轩室内时,慕容临正倚窗端坐,侧目欣赏了一番闲庭月色后,便执着狼毫,在黄麻纸上走笔挥毫,落定一个飘逸却也稳健的“静”字。 细瘦的月亮挂在窗牖外的弯枝之上,四周氤氲着迷离而又白濛的光雾。熏风徐徐穿庭,带起残花新叶,簌簌作响。 苏敬则与谢长缨先后步入轩室,向着座上之人恭恭敬敬地长揖行礼:“见过慕容先生。” 慕容临应声将手中的狼毫在笔洗之中濯去了墨色,在将狼毫轻轻搁下时悠然而笑:“哦?我的好徒儿刚到秣陵,便马不停蹄地来此拜会了么?”言及此处,他缓缓地侧过脸来,看向了轩室中的二人:“谢公子也来了?不知先前在天章阁中取的书册,你可曾看完?” 谢长缨眸光一转,已上前一步与苏敬则并肩,向着慕容临答道:“慕容先生所荐的书册当真令谢某受益颇多,今日,也是来向您请教一番其中的玄妙。” 而苏敬则却是并不急于说明来意,反倒是谦和地微笑起来,寒暄道:“慕容先生今日好兴致。” 慕容临听得此言,便也就势扬眉,抬手笑道:“既如此,二位不妨先来看一看,这一幅字,写得如何?” 谢长缨暗暗地蹙了蹙眉,只见那纸上独有一个“静”字,其走笔挥洒丝连、险中存平,一时拿不定其中深意,未敢轻易应对。在她思索之时,苏敬则却已是熟稔地缓步走上前去,在得了慕容临的许可后,垂眸取过了那一幅墨迹未干的纸张,温和的笑意之中添了几分笃定:“慕容先生,静字半边争。” 他绝口不提这其中的字形走笔,只是在说出这一句话后,从容淡然地与慕容临对视了片刻。谢长缨立时便想到了那日天章阁中,慕容临在书册中划出的那一句话: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果然,慕容氏身为开国时的高门世家,到得此时,也的确该入局了。 谢长缨心知自己于朝堂博弈一道未必纯熟,此刻便暗自留心起了二人的对话,并不贸然多说一句。 而慕容临在片刻的讶异过后,亦是毫不介意地冁然而笑:“哈哈哈……不曾想你竟会由此入手,有些意思——二位说吧,深夜造访,究竟有何要事?” “慕容先生,学生此来是为求您一事。”苏敬则再次拱手长揖,直言道,“学生自荆州归来,也知道朝廷与武昌郡公的龃龉,故而有西藩二镇的军情须得上奏陛下。” “江陵与襄阳的军情?”慕容临听得“西藩二镇”后,神色有一瞬的诧异,而后却是笑道,“倒是为师低估了你。” “学生也不过是为了自保,”苏敬则说话之间,已抬手将那一幅“静”字交还给了慕容临,抬眸浅笑道,“当然,若是能够帮到陛下或是慕容先生,自然是更好。” “所幸此时还不算太晚,此事……并不难办。”慕容临颇为爽朗地笑着应下,从容地抬手接过了纸张,却又侧目看向了谢长缨,“那么,不知谢公子又有何指教?” “我不过一介晚辈,不敢贸然说什么‘指教’,只是尚有几分担忧罢了。”谢长缨听得他发问,这才不紧不慢地正色拱手答道,“既然慕容先生已应下了此事,那么谢某便有一问:仅仅凭借着这份未必全然准确的西藩二镇军情,朝廷可能得出应对武昌郡公的万全之策?” 慕容临微微眯起了双眼,不着痕迹地端详着谢长缨此刻的神情:“未知军情如何,我又如何能够定论呢?” “虽不知军情,却有一事显而易见。”谢长缨答得有条不紊,“如今武昌郡公本人领兵屯驻于姑孰,但为防备北方劲敌,其手下的兵力势必有半数以上必须留守于西藩二镇。如此一来,朝廷若想速战速决,必得是纵深穿插荆州扬州,两地同时用兵作战。” “突袭西藩二镇的战事并不如知玄所想象的那般困难,至少并不需太多人手。”苏敬则在此刻恰到好处地开了口,依旧微笑着看向慕容临,“学生已然试探过,襄阳白氏及其手下数万部众可为接应。” “不仅仅是接应。”谢长缨凝眸思忖片刻,又道,“若要纵深穿插至千里外的江陵,王师必得及早秘密动身。但如今武昌郡公已在姑孰,自姑孰至秣陵,只需数日。” “谢公子既然将话说到了此处,便不妨与我一同入宫觐见太子殿下与中宫殿下吧。谢公子素来行事妥当,且已然知晓此事,总不可令你半途而退吧?”慕容临自然明白谢长缨的言下之意在于参与此战,便了然地笑了笑,从容起身走向轩室之外,“若今夜能够定下计策,明日便可秘密发兵开赴江陵。” 谢长缨扬起唇角,再次规规矩矩地拱手长揖:“多谢慕容先生。” —— 此夜星疏月淡,暑气微微。东宫承华门前的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