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江陵的荆州官署后,苏敬则顾及官署中的王氏耳目,亦不敢太过怠惰,每日皆按时前往官署整理卷宗。 如此过了数日,苏敬则便已将留待誊抄的一应卷宗大致看过。这些卷宗的内容大多记载得匆忙而混乱,其中甚至有几册还沾染了不少脏污,令原本便潦草的字迹更是难以分辨。 他心知京官补缺一事至少也需再过一月方能有消息,又盘算了一番如今自己所知的荆州军情报,便索性接手了其中关乎户籍与账务的部分,一面分门别类地做起了整理,一面暗自计算着其中的数目。 这一日已是建武二年的五月十六,苏敬则照例来到后院的厢房中继续协理卷宗的誊抄与修订之事。他将将取过纸笔研了烟墨,还不及落笔誊抄,便已有人笃笃地叩响了门扉。 苏敬则闻声便暂且搁下了手中的狼毫:“请进。” 在门扉的吱呀声中,州府的治中从事史抱着一沓信封毕恭毕敬地走了进来:“左司马,中书省起草的几份重要诏令有待王将军过目,但……秣陵的使者错将它们送来了此处。” “……想必是他们未曾留意打听将军这几日的动向。”苏敬则轻蹙着眉头,思索片刻后叹道,“江陵官驿中可有靠得住的驿使?不知可否遣他们快马加鞭送往襄阳?” “这……下官需得去官驿问一问。” 见那名治中从事史颇有些为难地低头看了看怀中的诏令,苏敬则立时会了意,微笑道:“中书省的诏令不可有失,不妨便暂且放在此处。” “有劳左司马看顾一二,下官这便去一趟官驿。”听得此言,治中从事史自是连声道谢,将那些密封妥当的诏书草案暂且安放于案桌上空置的一角,而后匆匆地趋步离开了厢房。 苏敬则压下心底的异样与狐疑,只是以眸光轻轻地掠过了那一沓草案,便取过狼毫蘸了烟墨,仍旧是凝视修订起了手边的旧卷宗,并未有更多的动作。 他以朱墨二色在空白的黄麻纸上分别誊抄着旧卷宗略显潦草的记录,不多时,便若有所思地蹙起了眉头,将手中朱笔悬停在了半空。 这一册账目中记载的收支颇为古怪,若是细细地核算调查下去,也不知会牵连到哪些地方豪族,但若就此不查……也难保今日之后是否会有涉事之人为保万无一失前来封口。 或许得想办法将收支异样的旧卷宗暗中保存起来。 苏敬则凝神思索起来。 也正是在此刻,他忽而听得厢房的门扉再次被人叩响。苏敬则还未及应声,抬眼时便见方随之信手推开了厢房的门扉,而先前的治中从事史正恭谨地跟在他的身后。 苏敬则不由得心下冷笑,几乎已确信了这是王肃或方随之设下的考验,只是面上的神色仍旧温和如常,不见破绽。他旋即搁笔起身,向着对方从容一礼,微笑道:“方参军怎么突然回了江陵?晚辈未能及时相迎,还请恕罪。” “苏公子还是这么客套,本官也是临时奉命而来。”方随之很是随和地摆了摆手,目光落在了案桌一旁的那一沓诏令草案之上,“这便是中书省交与将军过目的草案么?” “正是,想来是朝廷派来的谒者不曾仔细打听将军的动向,照例将它们送到了州府的官署之中。”苏敬则轻轻颔首,复又顺势问道,“不知方参军可方便将它们捎回襄阳?此物毕竟事关机密,交与您终归比交与驿使更令人放心。” “这是自然。不过我今日来此是为了告知苏公子,如今天气转暖江水上涨,将军有意在六月初前往姑孰训练水师,苏公子身为将军府的左司马,又将调往丹阳郡任职,不妨也顺路随行一程。” 苏敬则心下了然,自然也并不追问他言语中的那一句“调任丹阳郡”,只是含笑拱手道:“好,下官明白了,届时定会如期前往。” 方随之微笑颔首,目光一掠之间,便望见了案桌之上誊抄未毕、红黑色墨迹相间的卷宗,他不觉好奇道:“苏公子这是……打算如何修订这些卷宗?” “这些卷宗中出入、增减的条目皆是记载得太过混乱随意,如今时间也并未宽裕到足以稳妥地改善记录之法,故而下官权且以朱、墨两色作为区分,以便日后查阅。”苏敬则信手取过案桌之上誊抄过半的卷宗,双手交给方随之,“一些不入眼的小伎俩罢了,方参军见笑。” “苏公子既说了‘时间不宽裕’,可是已有了大致的改进思路?”方随之接过卷宗草草地翻阅起来,不觉挑眉笑问,“荆州官署用的还是数十年前的那一套记录之法,如今看来,到底是太过冗长了些,逢上情势紧急之时,便难免要出现疏漏。” “也只是一些初步的设想罢了,方参军若有兴趣,也不妨指点一二。”苏敬则笑得温和有礼,不紧不慢地说道,“依照本朝所用的占田之法与户调之式,下官拟依户统计,在户主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