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拳破三国> 第五十五章 安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五章 安宁(1 / 2)

陈默随着孙权的主力部队返回都城建业。

一路上,军队士气低落,虽击退曹操,可周瑜的离去如同一片阴霾笼罩着众人。整支队伍都沉浸在肃穆的氛围之中,往日的喧嚣不再,只有沉重的行军脚步声和偶尔传来的低低叹息。

孙权深知,经此大战,东吴元气大伤,自己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必须从悲痛中尽快振作起来,操心东吴的大局。

周瑜临终举荐鲁肃,鲁肃顺利接过大都督之位。鲁肃看似平和近人、与谁都相处融洽,实则有着非凡的才能与智慧。

他初见孙权时提出的“榻上策”,尽显其高瞻远瞩,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并驾齐驱。在这东吴上下人心惶惶、群龙无首之际,也唯有鲁肃能凭借其威望与谋略服众。

然而,他们刚返回建业不久,便有惊变传来。蜀国大将张飞攻占青泥(天门附近,距荆州近在咫尺),消息一出,举国震惊。

孙权赶忙派人仔细打探详情,不久后,探子回报。

此次竟是赵云为大将出兵,曹操因惧怕后路被断而退兵。但背后实则是诸葛亮的精妙计策,此计分为两步,既解了东吴之围,又暗中派张飞藏于赵云帐下,不轻易露面。就等吴魏退兵后空虚之际,一举拿下青泥。

一来,张飞被关禁闭后日渐狂躁,若继续囚禁,恐生变数,这是蜀国上下都不愿看到的局面;二来,出兵青泥,对吴国亦有威慑之意。

就在此时,诸葛亮又修书一封送与孙权,其大意表明此次乃是为报关羽之仇,但念及东吴刚失周瑜,蜀国也不再进逼,仍以共同对抗魏国为首要大计。

孙权览信后,即刻召集众臣商议。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众臣各抒己见。

有的大臣义愤填膺,高呼要立即出兵夺回青泥,以显东吴之威;有的则指责蜀国趁人之危,行径不义。

孙权眉头紧皱,目光转向鲁肃,低声道:“子敬,你意下如何?”

鲁肃沉思片刻,缓缓开口:“主公,如今我东吴新遭大难,实不宜再兴兵戈。诸葛亮此举虽有威慑之意,但亦表明愿与我等共抗曹操,此乃大局。若此刻我等贸然回击,只会让曹操坐收渔利。”

孙权微微点头,说道:“子敬说的有道理。此时确不宜再战。

其一,我们刚与曹操大战一番,此时人疲马乏,精气神都准备不足。二来诸葛亮此计也如当初周瑜夺荆州时一样,这是阳谋。

此刻曹操的军队甚至都还没返回许都,若我东吴与蜀国直接大战,曹操就有可乘之机。当下我东吴当以恢复元气、巩固边防为重,与蜀国的纷争,且先搁置。众卿家当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众臣见孙权已有定夺,虽仍有不甘者,但也纷纷领命退下。

吴国按兵不动,默认了青泥暂时归蜀的态势。曹操大军闻得吴蜀双方未起更大冲突,深知无机可乘,便继续班师返回许都。一时间,三国之间的局势重归暂时的平稳。

…………

陈默回归庄园,此番周瑜之死以及沙场冲杀的经历,让他对自身实力有了清晰认知。他虽身负异能,可若深陷敌军重围,终究是血肉之躯,亦难保全。

再者,与众多将领的接触交往,使他回想起往昔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记载,发觉多有偏颇之处。

记忆里,周瑜似是气量狭小之人,甚至传言是被气死,然而亲眼所见,周瑜年少有为、意气风发,毫无那等狭隘之态。

曹操亦是如此,既有逐鹿天下的霸者狠厉,又有着令人意外的气量宽宏,竟能放自己安然离去,这让陈默心中思绪万千。

他刚得几日清闲,便闻有人前来寻访。原来是司马徽。

司马徽才思渊博,于天下大势、经史子集皆有深刻见解,且为人豁达,与三国各方皆有交好。

他本于各地游历,此时身处吴国,听闻陈默在此定居,念及旧情,特来相聚。

昔日在蜀地时,二人曾相谈甚欢,只是后来司马徽屡屡提及曹操之善,陈默心有不解,才渐渐疏远。

此次司马徽到来,径直在陈默院中住下,每日里,二人或于庭前树下,或于书房之中,煮茶对饮,畅谈古今。

司马徽亦趁机向陈默解释往昔言说曹操之事,实乃因曾受曹家恩情所累,并非全然偏向魏国,只是顾念人情世故,不得不有所表述。

陈默闻之,心中释然。

于是陈默满怀好奇,向司马徽比划着探问曹操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司马徽闻罢,不禁哈哈大笑,继而缓缓说道:

“我昔日所言,倒非虚假,我水镜这点底线还是有的。曹操着实是有胆有识、谋略过人,且有着非凡的胸襟与容人之量。

往昔,曹操曾有孤身行刺董卓之举,虽未成功,却尽显其英勇无畏与果敢决绝。

司马徽端起茶盏,轻抿一口,又道:

“再者,曹操于官渡之战时,面对兵力数倍于己的袁绍大军,毫不畏惧。他善用奇谋,夜劫乌巢,烧毁袁绍粮草辎重,方得以扭转战局,此乃其智谋超群之体现。

而在对待麾下才士方面,更是令人钦佩。他不计较荀彧曾为袁绍幕僚,因看重其才华,委以重任,荀彧也不负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