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东的营帐之中,陈默静静地休养着。
这些日子,他的思绪总是被周瑜之事所萦绕。周瑜那雄姿英发的模样,指挥千军万马的气魄,仿佛还在眼前。
想当年,周公瑾火烧赤壁,谈笑间曹军灰飞烟灭,那是何等的辉煌。可如今,东吴少了这样一位擎天之柱,未来的路愈发难行。
而曹操在濡须之战中放他回来,这一行为也让陈默对曹操有了新的认知。他原以为曹操是个冷酷无情、只知征伐的枭雄,可如今看来,曹操并非那般决绝狠辣之人,这也让他对这场连绵不绝的战争愈发地厌倦起来。
此时,战场局势紧张,吴魏两军正处于胶着状态。曹操深知贸然进攻难以取胜,于是下令大军休整,同时命工匠们全力打造渡江的船只。
吴国上下都清楚,一旦曹操的水军准备就绪,凭借其兵力优势,吴国这边恐怕难以招架。
军营之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氛,士兵们虽坚守岗位,但忧虑之色也溢于言表。
就在这沉闷的氛围中,忽然快马来报,蜀国以赵云为大将,率领五万兵马攻打青泥。青泥位于湖北荆州之地,此时已归属于吴国。
此消息传来,孙权赶忙于帐中与诸将谋士商议。
吕蒙起身说道:“主公,这蜀军此时来犯,莫不是想趁我军与曹军交战,于我背后插刀?关羽之仇未远,其居心实在难测。”
众将皆窃窃私语,多有附和之声。
而鲁肃则抚着胡须,缓缓开口:“主公,依臣之见,此事并非如此简单。那诸葛亮向来智谋过人,他遣赵云攻打青泥,恐是另有所图。青泥之地,若为蜀军所占,曹操大军便会陷入困境。即便曹操能战胜我东吴,其归途亦会被截断,此乃牵制曹操之策,亦是在为我东吴解围。”
孙权听后,目光闪烁,沉思片刻道:“子敬之言,甚合我意。看来诸葛亮此举,虽看似攻我,实则意在缓解我东吴之危局,其乃顾全大局之举。”
而曹操这边,众谋士在营帐中与曹操商议。
程昱说道:“主公,蜀军攻打青泥之事,不可小觑。那赵云所率之军,目标明确,青泥若失,我军退路将被切断,粮草转运亦会大受阻碍,此必是那诸葛亮的谋划,欲陷我军于两难之境。”
曹操手抚长须,微微眯眼,片刻后沉声道:“哼,诸葛亮这是想一石二鸟,既帮东吴缓解压力,能牵制我军。又师出有名,为关羽复仇而来,天下人都认同,他以为如此便能打乱我的计划,实在是小觑于我。”
随后,曹操即刻遣使者前往蜀国,言辞犀利:“我此次兴兵,乃是为关羽报仇,尔等竟然偷袭我后方,实乃忘恩负义之举,岂是盟友所为!”使者快马加鞭奔赴蜀国。
此时,春天的汛期来临,春水迅速上涨。
孙权听闻曹操与蜀国闹僵,心中明白这是诸葛亮的计谋,且必定还有后手。
他略一沉思,提笔写了两封信给曹操。明信之上,孙权写道:“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此寥寥数语,点明了当下时令对于军事行动的影响。春水泛滥,江河湖泽皆满,曹军的北方士卒本就不习水战,在这水势汹涌之时,作战更是艰难,且粮草运输等诸多军事行动都会受到极大阻碍,所以孙权劝曹操趁此时速速退兵。
而另一封密信中,孙权则写道:“足下不死,孤不得安。”这看似直白甚至有些冒犯的话语,实则蕴含着复杂的意味。一方面,这是在向曹操表明一种态度,你曹操势力庞大,只要你健在一日,我东吴便难以有绝对的安宁,显示出对曹操能力与势力的忌惮;另一方面,也有一种在这乱世之中英雄相惜的感慨,虽为敌手,但彼此都认可对方的实力地位,这是一种独特的对手之间的“交流”。
曹操接过信后,仔细看了半天,先是为明信中孙权对局势的敏锐洞察而暗自赞许,又为密信里孙权的坦诚直率而会心一笑,忽然之间哈哈大笑,说出那句流传后世的“孙仲谋不欺我也”。
他深知继续僵持对自己并无好处,且后方受扰,难以全力进攻东吴。然而,他又想到自己率大军出征,若无功而返,必定会落人笑柄。
于是,曹操决定退兵,但做出一副回军先清理蜀国这个“背信弃义”之敌的架势,大军缓缓向魏国境内回撤。
蜀国这边,面对曹操的指责,回应得极为强硬。赵云宣称曹操徒有虚表,假借替关羽报仇之名,实则是为了挑起战乱,扩张自己的势力。
曹操闻讯后,假装大怒,下令军队转向,做出要直扑蜀国将其灭亡的姿态。实则曹操心中也有诸多权衡,蜀国地势险要,且刘备帐下亦是人才济济,真要攻打并非易事。但此刻为了保存颜面,也为了震慑各方,这一场戏不得不演下去。
于是三方在青泥附近分别驻扎,各自佯攻了几次,然后默契的各自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