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太原郡除其西部之吕梁山区外,皆为1马平川之肥沃平原,却是肉眼可见的。
轲比能颇为耐心地,将自己心中所想,151十告知阎柔、张郃2人之后,张郃这才彻底放下心来。
早已看透此事的阎柔,自然可以忽略不计。
张郃松了口气之后,忍不住继续追问轲比能。
“轲别驾(这称呼……),不知你欲在何地安置族人?”
轲比能显然早已对此思虑妥当,是以此时,其人不假思索道。
“回张将军,俺欲在太原郡阳曲县(即后世忻州地区定襄县)、盂县(后世太原地区阳曲县北部)、狼孟县(后世阳曲县)此3县分散编户安置俺部族人。”
张郃闻言,登时相信了轲比能之言,兼且对轲比能刮目相看。
原因无他,人家轲比能,太会挑选好地方了!
太原郡阳曲县,境内有滹沱水,其境内滹沱冲积平原,土壤颇为肥沃。
而太原郡盂县、狼孟2县,不但位于太原盆地中央,而且皆位于汾水(即发源于雁门郡楼烦县之河流、山西母亲河汾河)流域。
此3县遍布冲积平原,兼且皆位于宽广河流流域,委实是颇为难得的高产耕种区。
由此可证明,人家轲比能,是真想将族人迁徙至太原郡。
此事绝对不难理解。
若非迫不得已,又有何人愿意待在苦寒之地呢?
《狼图腾》之言论,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
如有可能,何人愿意无事找罪受?
历史上2百9十年后,鲜卑族雄才大略的1代英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何要从平城(后世大同市)迁都洛阳?
鲜卑人为何渐渐由游牧民族转化为农耕民族,甚至最后被汉人同化、融合?
原因只有两个:
其1,胡人只是没有文化,却并非傻子!(注意:这里绝对不是在骂《狼图腾》的作者弱智)
人家也知道中原比塞外,更加适合生存;
其2,农耕加畜养家畜,远比单纯的游牧更加幸福!
而如今,才能、远见皆与拓跋宏平分秋色的轲比能,虽尚未与田豫成为1生之敌,但已明悉:
迁徙鲜卑人至汉人腹地,变游牧为农耕加畜牧,实则是双赢之举。
张郃听罢轲比能的选址之后,对其人叹服不已。
“轲别驾慧眼如炬!某甚感钦佩!”
阎柔笑眯眯地对轲比能作揖。
“轲别驾尽管放心,待君之族众安居于太原郡,某必建县学、郡学,教鲜卑子弟读书识字,且就读于县学、郡学。
十余年之后,鲜卑子弟未尝不可于3学任职,甚至于入朝为官也。”
鲜卑人,是没有文字的。
而且,汉末之时的鲜卑人,口语都是以汉语为主、鲜卑语为辅。
而且,汉末之时,尚没有慕容鲜卑、拓跋鲜卑、宇文鲜卑以及独孤鲜卑。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姜维率魏军残部返回冀县时,“冀中吏民”的反应是“大喜,便令见亮”。虽然《魏略》云姜维“不获已”(不得已),但还是“共诣亮”。
考虑到冀县吏民对蜀汉的配合态度及姜维入蜀后获得的1系列超拔待遇,此事的幕后真相,不由耐人寻味。
(姜)维亦无如(马)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修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令见(诸葛)亮。2人不获已,乃共诣亮。亮见,大悦。--《魏略》
另,按《张既传》注引《魏略》,“南安、天水皆坐应亮破灭,两郡守各获重刑”,可知兵败出走的马遵遭到了魏国严惩,按照曹叡“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指死刑)”的猜忍性格,马遵大概率丢掉了性命,因此也再无机会替自己辩白;那么这段历史的叙述者,便只剩下了姜维、梁绪、梁虔、尹赏等人。而他们在蜀为高官,自然没有动力还原当时真相,“自文其丑”才是符合人性的选择。
这也是为何关于姜维入蜀始末,《蜀书》与《魏略》的相关记载如此混乱、冲突不断的重要原因,甚至连《姜维传》对此事件都经常出现语焉不详,前后矛盾的问题。
姜维的功名之心及其在魏、蜀的地位变化
姜维弃魏入蜀,在仕途待遇方面获得了极大改善,由魏国的中下级官僚1跃成为蜀汉的中枢重臣。
按《维传》,传主在魏,先为天水郡“上计掾”,后升为“州从事”。因其父姜冏曾为天水郡“功曹”,死于国事,因此姜维以烈属身份得到破格提拔,以“中郎”身份“参本郡军事”。
(姜维)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以父(姜)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于战场,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蜀书姜维传》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