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普通的空间,玻璃对于激光来说,是不存在的。
假如前面有一堵大大的玻璃墙,但仅凭肉眼是看不见它的存在的,这时,让你判断这里是虚空还是不是虚空,你一定会说这是虚空,直到你走过去被玻璃碰到时,你才发现原来这里有一堵玻璃墙。这也是很多人撞上玻璃的原因。
另外,仅从逻辑的角度去证明的话,只会陷入逻辑的陷阱。
比如虚空被定义为没有任何真实事物存在的状态。
那么虚空也就意味着并非真实的存在,这是虚空定义的本有内涵。
这个定义自身已经否认了任何真实事物的存在。
这样的定义下,虚空不能被视为一种存在。如果它是一种存在,而且是真实的,则虚空这个定义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不这样定义,则很难定义什么是虚空。
真实的事物也是这样的,是指一种绝对真实的存在。如果这种存在是虚假的,怎么能说是真实的存在呢。既然是绝对真实的存在,就是实有的,就不是虚空的。
所以虚空是不能绝对真实地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概念里。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
既然虚空并不能够绝对真实的存在,也就是说,虚空这个概念是假立的。
如果一个概念是假立的,则与它相对的概念也必然是假立的。
虚空并不能绝对真实地存在,那么实有就能够绝对真实地存在吗?
就像你不能判定虚空的绝对真实存在一样,其实人们也无法判定实有的绝对真实存在。
比如前面所提到的例子中,对于激光来说,玻璃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激光在行进中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假如你是一个激光人,那堵玻璃墙无论如何都不会是存在的,因为对于激光人来说,它永远无法证明玻璃墙的存在,如果你告诉它玻璃墙存在,它一定会说那只是你的幻觉而已。
所以,虚空是相对的虚空,存在也是相对的存在。
绝对的存在有没有呢?
有一种存在,是超越了“虚空”、“实有”概念束缚的存在。不过它很难被我们的心意识所直接认知。
人们对于一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总是借助于色、声、香、味、触、法,去感知和认识,感知到了,就确立为“有”,感知不到就确立为“没有”。
但有一些事物却是非常难以判定的。
比如梦中的事物。是有呢?还是没有呢?
当你没有醒来的时候,你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梦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那堵“墙”也是你“穿”不过去的,那个“人”也是你可以“看见”的,可以“摸到”的,可以“交流”的,非常真实。
只有当你醒来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一场梦。在你的现实世界里,梦的世界是虚假的世界。
但如果换一种看法。“醒来”其实是“入梦”,“入梦”其实是“醒来”,那么你所认为真实的现实世界则在梦中的世界也是不复存在的。所以庄子才会说,到底是庄子做梦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成了庄子呢?
如果没有参照系,是无法判定的。
我们以“梦境”为虚假,其实是以“现实”为真来做前提和参照系的。
如果以“梦境”为真实,则“现实”必定为虚假。
所以真假存在与否,离不开人们意识的认知。
而认知总是残缺的,总是难以周全的。
所以就真实的情况而言,所谓真、假、虚空、实有等等,完全取决于人们心意识的认知,离开这种认知,就无所谓这些概念了。
世界上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没有例外。
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人们心意识的认知。
外部世界的显现,只是人们内心认知作用的投射。
甚至于,除了认知,一切皆无实义。
而认知的内容如何显现,具有何种意义,也完全取决于心意识的认知能力和认知习惯。
而且,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的,没有一种认识是可以作为绝对标准的,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心意识所显现的世界中。
一个个体生命说这个食物是它吃过的事物中最美味的食物了,但对于另一个个体生命来说,则可能毫无滋味。比如鲜嫩的青草对于绵羊来说是最美味不过了,但是对于牧羊犬来说是绝不可能成为美味的,相反,对于人类来说,大便是极其污秽之物,而对于牧羊犬来说,则是非常好的美味。哪里有绝对客观的标准呢?
一般而言,人类以人类自己的好恶来建立衡量事物的标准,比如美丑、高低、贫贱等等,比如人们常常视黄金和钻石为天下至宝,可是它们对于动物们来说,是毫无价值的。就算是对于人类自己,如果你身处于沙漠之中,黄金和钻石也远远没有普通的水和食物更有意义和价值。
那么,前面所说的超越一切概念的存在又是什么呢?
既然是超越概念的,则无法用概念来说明它。
所有概念都是心意识分别假立的产物。
既然是分别假立的,怎么会是真实的呢?
假立的就是假的,不是真的。
既然心意识里所产生的所有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