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卫景辰的目光便也遥遥地从御座之上扫了过来,携着隐隐的威严:“谢卿但说无妨。” 谢长缨已然察觉到四下里各怀心思的目光已次第落在了自己身上,她却也是不甚在意,只是略作思忖,又回忆过苏敬则在手稿中提及的些微思路后,便朗声谏道:“臣自并州而来,对于晋阳等地的情势尚有些许浅薄的认知。若陛下与诸公当真有意商讨北上用兵之事,何妨听臣一言?” 殿中众臣一时默然,于寂静之中各怀一番迥异的心思。 直至卫景辰再次出言应允,谢长缨方才又道:“陛下明鉴。并州之颓势,当可追溯至永定元年冬季的广武之围,彼时大宁近十万的兵力皆消磨于洛都诸王的纷争之中,加之时任并州牧东瀛公误判战局贻误时机,致使广武城陷、定北军主力丧失大半。此后索虏越过云中晋阳直取平阳,更令并州民心溃散,百姓震恐逃亡。臣初至晋阳时,并州西境几近陷落,晋阳城中荆棘蔽地几无人烟,我等州府属官竭力收拢军民,最终城中也不过万余人,仓帑更是遭逃亡官员与胡人流寇数次劫掠。此后天下丧乱,晋阳更无处补给粮草财帛,能够困守至今,已可算是上天垂怜。” 谢长缨言及此处时不咸不淡地侧着一瞥,看向先前那名官员的眸光中亦含着些许讥诮与寒凉。她暗自回忆了一番此人的名姓职官,便又以和善的语气不紧不慢地开口:“至于张侍郎所言之‘不可信’,亦实属不了解北方诸胡局势。库莫奚一族分居于幽、平二州,其中数个部落早在前朝时便已迁徙至辽西,如今其言行观念更是早与华夏臣民无异,段氏便是其中之一。” 张鸣不觉皱眉应道:“以如今中原局势观之,夷狄戎羌之辈,如何能够尽信?况且若谢侍郎所言不虚,则晋阳孤悬于外久战兵疲,只怕不堪与王师合兵。而雍、秦等西北诸州态度更是暧昧,北上用兵之事,恐怕是徒然劳民伤财。” 谢长缨眸光一凛,正欲出言反驳时,便已又有一人大步出列,执笏向卫景辰行礼,语声铮然如落玉:“臣光禄寺谒者仆射顾宸晏,以为张侍郎此言不妥。” 不曾想此刻竟有直言之人,且听来似也是出身于吴郡顾氏,谢长缨不由得暗暗地瞥了一眼顾荣,见他神色之中似有无奈,心下便也有了几分定夺——看起来这位谒者仆射,倒像是临时起意的“仗义执言”。 她复又看向了那人,只见此人似也不过二十余岁,生得正是俊眼修眉、风仪英爽,行止之间自有一派熠然如玉山琼琚的端方,而那双眉眼亦是挑着略显凛然的弧度,眸光清朗皓然,如澹澹的海潮与长空间闲然跃出的一轮明月。 得了卫景辰的应允后,顾宸晏便转而看向张鸣,言语间依旧不减先前的气势:“张侍郎方才所言,无外乎一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殊不知如今祸乱中原为虎作伥的汉人亦不在少数。段氏自我朝立国以来,族人便多出仕为大宁臣子,与辽东的库莫奚诸部更是颇有分别。如今张侍郎究竟是有何铁证,便敢言之凿凿地指责段氏与晋阳怀有贰心?圣人有言,‘得其心,斯得其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敢问张侍郎如此信口雌黄挑唆行事,便不怕来日里令中原志士与西北诸州寒心么?” 他这一番话言辞犀利锋芒尤甚,话音未落时,那一边张鸣的脸色已然变了数次。而谢长缨偷眼去看顾荣时,亦见他神色虽似乎更复杂了几分,却也并未立即出言制止。 “陛下明鉴,臣世代居于吴郡,自不曾仔细了解过北疆之事,如今也不过是权且提出一点质疑,并非全盘否定北方诸州郡的抗敌之功。”张鸣的面色在几度变幻后,终于仍旧是强压下了愤懑淡淡开口,在向卫景辰行过一礼后,复又看向了顾宸晏,“顾长宁,你我私怨,不必报于此处。” “私怨?”顾宸晏听得此言,颇为不屑地一挑眉,神色之间更添凛然,他亦是向着卫景辰庄重稽首,道,“陛下,臣为诸谒者长官,掌受诏劳问、出使抚慰、持节察授,并可受理冤案,此前与张侍郎唯一一次交集,不过是吴郡庶人田产为张氏所侵,彼时臣因公务身在姑苏,便权且受理此案,如何便算得上是‘私怨’?” “够了,今日朝会是为议定中原诸事,张卿若觉这旧案有异,不妨择日再去与御史台交涉。”卫景辰微微颔首,亦是微带凉意地瞥了张鸣一眼,又道,“只是张卿所言亦并非皆是诳语,晋阳久战兵疲,而大宁如今亦无巴蜀之地为粮草依凭,出兵之事,尚需谨慎论断。此外,方才谢卿所言仅为并州境况,却不知西北诸州又为何作壁上观?” 顾宸晏与张鸣一时皆是噤声退入群臣之中。 “此事……”谢长缨暗暗地蹙了蹙眉,回忆了一番今年春夏时有关西北之地的消息,片刻后行礼道,“回禀陛下,西北诸州之事,臣也唯有从各方军报中窥见一二。” “但说无妨。” “去岁秋冬时关中便有饥疫,今年暮春时,西羌大单于乞伏傉寒乘虚偷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