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武侠修真>沉沙> 一百一十、谩嗟荣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一百一十、谩嗟荣辱(1 / 3)

次日,皇帝卫景辰于太极殿朝会之上,召见鸿胪寺卿荀越,并共议淮北中原诸军事。

“……并州牧孟琅书自言德望尚浅,不敢受司空之职,仅为方便召集残兵之故,领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此外,并州牧择州郡典册的紧要之处重新抄录,又作战事见闻手札以为江左诸将之鉴。”

太极殿正殿之中,荀越执着笏板,将并州诸事一一上奏于卫景辰,末了,又道:“此即臣北上并州所见诸事,还请陛下定夺。”

御座之上,卫景辰微微颔首,一时对荀越所提之“定夺”一事不知可否:“荀卿为国涉险、清忠屡正,朕自当体恤。今赐米百石、布二十匹。”

“臣谢陛下恩典。”荀越再拜称谢,又道,“臣斗胆请问陛下,那些并州典册,当作何处理?”

卫景辰好似这才想到了此事一般,以一副恍然大悟似的语调赞许道:“典册所载乃州郡家国要务,见闻手札想必亦是对日后北击索虏大有裨益,不妨收入台城天章阁妥善保存,以便日后取用。”

荀越心知卫景辰这是无心再议此事,便也唯有叩谢而退:“陛下圣明。”

卫景辰见得他退回群臣之中,目光如往常一般居高临下地在文武百官之间逡巡了一番,末了却不知是在哪一处略微顿了一瞬:“众卿还有何事须奏?”

谢长缨原本只是如他人一般垂首立于门下省诸官之中,此刻却隐隐地从卫景辰的言语之间读出了些许异样,暗自微抬眼眸,循着他已转瞬移开的目光看去。

御史台。

“陛下,”那一列御史台属官之中,果真立时便有一名鞶囊墨绶的官员趋步出列,执笏奏事道,“臣御史台法曹侍御史刘胤,弹劾左民尚书郎淳于忠受贿使役、贻误军机。”

御史中丞北宫仲华原本立于御史台诸官之首,此刻却是不着痕迹地向侧后方刘胤所在之处淡淡地瞥了一眼。

卫景辰此刻微含讶异的声音也在御座之上响起:“兹事体大,侍御史可有证据?”

“经御史台法曹调查,此事属实,人证物证亦是具足。”刘胤这样说着,向一旁侍立的通事舍人递上奏章,“陛下请明鉴。”

通事舍人趋步向卫景辰奉上那厚厚的一叠奏章,而卫景辰细细看过后再开口时,果真是语调愠怒:“时值危难之际,竟有此等荒唐之事。淳于忠行事荒疏,所误者乃是江左的北伐行军之计,此事既已证据确凿,便按大宁律法处置便是。”

听得这般处置,北宫仲华当即跨步出列,铮铮然朗声道:“陛下稍待。”

谢长缨也与四下里的许多官员一般,偷眼瞧着这似有隐隐针锋相对之意的御史台二人。而她心下却已凭着方才卫景辰若有似无的目光与北宫仲华的小动作,暗暗地猜到了些什么。

事实上,北宫仲华统领御史台,却未能与刘胤商讨协调此案的罪名甄别,便已是最为明显的破绽了——刘胤此次多半是受皇帝示意,专程在此时揭出淳于忠收受贿赂贻误漕运的案子,继而能令朝廷顺理成章地推延北伐之事。

谢长缨心下思虑已定,亦知这是探查江左群臣态度的好时机,便索性暂且冷眼旁观起了殿中的动向。

卫景辰亦是微微凝眉,只是语调又恢复了以往的平缓与中正:“卿有何见解?侍御史为卿之属官,却为何与卿见解相悖?”

北宫仲华振袖躬身、徐徐行礼,他虽已到了中年,却仍旧不减容仪之间的俊爽风神:“淳于忠一事,臣虽有耳闻,却不曾想竟是法曹越过了臣的意见暗自督办,仅此越权一事,侍御史便办得不妥。”

卫景辰淡淡地笑了起来:“卿多虑了,实是前几日朕忧心北伐军粮的筹备,故而命侍御史前去一探。只是不曾想,侍御史约摸是太过心急了些,竟未能及时知会于卿。”

“陛下自是一片好意,但令此等大事出现纰漏,只怕侍御史刘胤也难辞其咎。”北宫仲华复又恭谨一礼,道,“臣昨日刚刚经手了各曹侍御史呈上的卷宗,以此观之,却似乎并不能就此论定淳于忠的罪名。据各地外都督曹侍御史所呈卷宗,淳于忠督运粮草不过一月,所经之处皆是办妥事务后便即刻启程折返,并未有稽留延误。何况近年来江南租调徭役,往往因水道曲折旱汛不定而皆有稽留,并非独他一人。此外,淳于忠虽疑似受沿途使役贿赂,但仅此一条,并不致死罪。陛下若不信臣之证词,也自可往御史台调来卷宗一观。还望陛下明察,世间凡捶楚之下,无求不得之证据,囚人畏痛,自会粉饰言辞以为应答。如今法曹对百官执法,却不能核验实情,几令淳于忠蒙冤于圣明之世,皆因刘胤等人不胜其任。”

这番陈词虽仍旧摘去了卫景辰的责任,却仍旧可算是直白锋利。谢长缨不觉暗暗地又瞥了北宫仲华一眼——听闻此人出身江左寒族,皆因卫景辰历来宠幸其妹北宫端华,方才一步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