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太祖于南京建国称帝之后,朝廷上下百废俱兴,社会经济经过多年的战乱,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使国家尽快恢复到应有的秩序,同时也是为了维持庞大军队的开支,太祖决定在军队实行屯田制,即将当地的田亩分给军队,令他们在没有战事的时候,自行耕种,自给自足,从而缓解国家的经济压力。 对于驻扎在各地的军队,太祖则是效仿昔日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决定施行卫所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一般每个卫所约莫有五千余名士卒组成,分别构成五个千户所,军权被皇帝牢牢的掌握在手中。.. 但是这看似万无一失的举措却在"土木堡之变"中戛然而止,因为当时大明顶尖的武勋皆是陪着"大明战神"朱祁镇赴难,故而军权一度出现了真空。 虽然后来凭借着兵部尚书于谦的力挽狂澜,成功的将岌岌可危的大明保住,但是最为重要的军权却是就此落入了文官的手中,曾经显赫一时的五军都督府也是逐渐化为历史的云烟,变得名存实亡。 此后历任天子虽然都曾想过将军权重新回归中央,但却无一例外的受到了文官的集体抵制,尤其是明武宗朱厚照更是稀里糊涂的落了一个溺水身亡的下场。 如此乱象一直持续到朱由校继位,凭借着一连串的手段,扶持属于自己的嫡系军队,才渐渐的将军权从文官的手中收回到了手里。 但是对于地方上根深蒂固的卫所制度,也仅仅是在京师周边的地区采取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诸如南方和西北等地却是始终没有动作。 如今延绥镇的这一连串闹剧,终于令得朱由校下定决心,打算在全国范围内改革已然腐朽多年的"卫所制度"。 ... ... "陛下,军户制度涉及军民生计何止百万,事关重大,还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乾清宫暖阁中的众臣先是一愣,随后便是忙不迭的躬身说道,虽然已经与朱由校这位年轻天子共事数年,但是他们还时常为朱由校的魄力所折服。 虽然这些年,山西,山东等地已是通过实践证明,朱由校改革卫所的计划颇为成功,将军中的宿疾全部清除,使得军队重新恢复了战斗力,但陕西毕竟身处帝国西北,远离中枢,外围更有蒙古部落虎视眈眈,不可等闲视之。 "三思而后行?朕的臣子都已经堂而皇之的与蒙古人互通有无了,朕还如何三思?" 听到下方臣子的劝谏,朱由校便是狠狠一拍面前的案牍,怒不可遏的说道,直吓得那名刚刚出声的臣子下意识的缩了缩脖子,不敢正视朱由校。 西北地区自古民风彪悍,经济落后,故而朝臣大多不愿意前往西北任职,即便偶尔有自告奋勇的,也会在任期结束后,寻找门路,希翼改任他处,诸如胡廷宴这等长期在西北任职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而造成延绥镇此等乱象的,除了西北地区官员不作为,另一则原因便是"五军都督府"的名存实亡,故而导致了边军卫所积弊多年,任由杜文焕这等军中将校胡作非为。 "朕已经决定了,打算重整五军都督府。" 深吸了一口气,朱由校像是做出了某种重大决定一般,朝着堂下的臣子们一字一句的说道。 此话一出,乾清宫暖阁内气氛顿时为之一肃,就连空气中的温度都好像下降了些许,头发花白的司礼监秉笔也是瞪大了双眼,不可置信的盯着身旁的天子。 很显然,这位内官大裆此前并没有听到半点"内幕消息"。 对于下方臣属的反应,朱由校没有露出半点意外之色,大明的文官们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方才将军权从皇帝和武勋的手中抢走。 如今他虽然没有言明将军权重新归还武勋,但一句重整五军都督府便足以引得场中的众人警惕了。 "陛下,此言何意?" 涉及到军权,就连兵部尚书孙承宗也是坐不住了,主动起身拱手问道。 早在太祖建国称帝之前,便是在军中设立了大都督府,而后将其改组为五军都督府,共掌军权。 作为六部中最为显赫的衙门之一,兵部在军队中有任免将领、升调、训练军队的权力,但不能统帅军队打仗。 反观五军都督府虽然有统兵作战、管理屯田、掌管军籍、推选将领的职能,但五军都督府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 两个衙门相辅相成,使得大明皇帝将军权牢牢的握在手中,只不过后来由于一系列原因,五军都督府所拥有的的职权也被转移到了兵部的手中,变得名存实亡。 如今天子言说准备重整五军都督府,此话无异于在众臣敏感的神经上狠狠的踩上一脚,令人不敢小觑。 "军户制度发展至今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