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第168章 老邢的新去处 回到中州,先散了一圈儿礼物,给束教授和其它老师的美国学术着作,给于静姝父母的美国电器,给小舅的时尚用品。 回到河阳照样来一圈儿,现在出国可是大事,你要是不给亲朋好友捎点洋玩意儿,可是会被人说闲话的。 去其他家的时候,顶多问点美国的见闻,到了邢书望这儿,他给李未说起了另一件事,“你最近那天闲了来我这儿一趟,有点事情要跟你商量下。” 李未答应了,然后带着满车礼物回到柳树乡,一听说他从美国回来了,全村人都过来听他讲述在美国的见闻。 甚至有些外乡人也闻讯赶过来了,看着他的带回来的照片啧啧称奇,“美国人这么有钱啊,满大街都是高楼!” 还有位隔壁乡发了财的老板看上了白宫,“这就是美国总统住的地方?看起来确实气派,你这照片能不能送我一张?我回去找人盖个一模一样的!” 那顶多外形差不多,里面是啥样子的可就不好搞了,李未也没拒绝,直接把照片给他,反正自己还有底片,想印多少都行。 一连三天,李未家里都没断过客人,几乎每天客厅、院子都挤得满满当当,都是过来听他讲述欧美国家是啥样的。 同样的话说了好几遍,李未实在是顶不住了,便借口去厂里躲清净去了,谁知道到了厂里,这些话还是要翻来覆去的说,没办法,厂里的员工也很好奇国外到底是啥样子的啊。 李未都无奈了,只能告诉他们,于静姝正在写一本关于此次旅行的书,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能从书上找到答桉了。 认识于静姝这几年,一开始她只是翻译李未帮她收集到的外国着作,等到了柳树乡以后,生活阅历渐渐丰富,就试着自己写一些东西。 她所写的乡土短篇小说和贾平凹、莫言的颇有不同,倒是更接近路遥的路子,不回避农村的问题和落后,但也会正视淳朴和进步,有什么就说什么,她笔下的农村和实际情况更为接近。 这些小说也在一些文学杂志上零零散散的发表过一些,不过还没到出书的地步,现在出了趟国,积累够了素材,终于可以尝试出书了。 回中州的时候,和省里的出版社沟通了下,出版社的编辑非常欢迎,现如今大家对欧美发达国家充满好奇,于静姝有这么丰富的资料,这么多照片,一旦整理成书,出版后肯定会热销。 于静姝现在一边上课一边写书,还是和之前一样,有什么就写什么,不会无视欧美国家的有点,也不会回避问题和缺陷,《美国反对美国》的水平自然是赶不上的,不过也会尽可能地反映更真实的欧美。 几家工厂挨个逛了一圈儿,没发现啥大问题,养殖场、饲料厂、农机厂、养殖场的发展都很好,这也是多亏了之前架子搭得好的缘故,李未从来没有忽视过管理能力和规章制度的健全,现如今就算他短暂放手俩月,他们也能管得很好。 逛完之后就到周末了,刚好带上于静姝一起去邢书望哪儿,看看他到底有啥事儿要找自己商量。 饭桌上邢书望没说啥事儿,就好奇地询问些美国的见闻,吃完了才把李未带到书房,聊起了正事儿,“组织上最近找我谈话了,说我在河阳的工作还可以,所以就想给我加加担子!” “您又要进步了?”这当上县长才多久功夫,就又要升了?怪不得日后能上新闻联播,这进步的速度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啊! 不过想想也正常,现在讲究干部年轻化、学历化,老邢年纪不大,又是大学生,而且还有实打实的政绩,不提拔他提拔谁啊? 李未好奇地询问,“他们打算让您去哪儿?到中州去?还是直升市里?亦或是调到其它地方?” 邢书望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给他说起了一些政策上的事情,“改革开放这些年,国家通过实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等措施,释放政策活力,解放生产力,激发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脱贫致富提供了强劲动力。” “但由于历史、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地区发展缓慢,贫困现象仍很突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1982年,国家启动实施“三西”专项扶贫计划,在甘肃河西地区、定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序幕。” 这三个地方都是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极其落后的地区,其中西海固就是《山海情》发生的地方。 “今年六月,政务院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国家的扶贫制度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变输血为造血,从制定扶贫标准,成立扶贫工作机构,设立专项扶贫资金,确定国家贫困县,实施区域开发带动扶贫的开发式扶贫行动。” 李未边听边点头,这方面的资料他在编纂《新中国农业史》的时候看过太多了,国家从八十年代开始启动扶贫工作,一直到2020年才告一段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无数人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乃至生命。 “所以上级想让您去扶贫部门工作?这是要调到首都去么?”难不成老邢要一跃进入政务院?到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下属的机构工作? “不是,还是在中原省!”老邢起身指着墙上的地图说道,“鹿乡市是咱们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也上了政务院贫困地区名单,脱贫工作非常艰巨,省里这次打算让我去鹿乡市担任副市长,主管农业、林业、水利、脱贫等工作!” 幼,等于是迈过一把手的坎,直接跳到副厅级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