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儿和巧姐儿两兄妹,来到马车这里的时候,王狗儿已将一筐豆芽儿卖了一小半,“你们怎么这多会儿才回来?”他等的焦心了。 “爹爹,我们那一筐,酒楼都留下了,一共四十斤,每斤二十文一斤,这是八百文。这会儿马车旁也没人,板儿说完把一串铜钱递给王狗儿,王狗儿接过,一把塞进一旁的被子里。 “伯伯,他们每日都要的,以后每天儿都要一筐黄豆芽,半框绿豆芽儿,咱们今儿卖完,还得买点儿陶盆儿才成。” 巧姐儿说完,掀起马车上的豆芽儿筐,“伯伯,这酒楼要了咱们这么多,再不好卖给附近人家了,咱们还是去市集附近吧。” “也是这个理儿,啥东西都讲一个竞争。”王狗儿说完,示意两个孩子上车,驾车就往东边市集而去。板儿看看巧姐儿,心里明白,巧姐儿这是不想让人联想到福生缘的新出菜品和他们有关。 到了东市集,板儿吆喝着,鱼和豆芽儿很快卖光。王狗儿把碎铜板儿都放在姐弟两个裹身的棉被里,那里有一个小笸箩,是爷两个卖鱼时候,用来装铜板的。 “有没有想要买的?咱们今日买卖不错。”王狗儿说道,心里合计着光豆芽就卖了近二两银子,还有那捉到的鱼,也卖了三两银子。 “伯伯,要买陶土盆子,给青姐儿的花棉布,给弟弟的糖果,还要买上几本书,笔墨,听伯母说,要送他们去学堂的。”巧姐儿提了要求,却一样儿也没有自己。 王狗儿心里热乎,心疼起这孩子来,“你要点儿啥?咱们家的孩子都有,可不能少了你的。” “我和青姐儿要一样的棉布就好。”巧姐儿并不推辞。 三个人家去,小刘氏已做好了晚饭,听到狗叫声,跟着几个孩子一起迎出去。孩子们能拿什么拿什么,一家人进了屋子,你一嘴,我一句,就问明白了豆芽卖的怎么样。 巧姐儿在炕边儿,打开那个小包袱,先是拿出一块儿桃红的布料,“这是我和青姐儿的。” 接着拿出笔墨纸砚,还有给两个小家伙的糖果,“豆芽儿钱是不够,这是伯伯和大哥给咱们添了一点银子,那这块布,我会和青姐儿一起给你们缝个书包。”巧姐儿手里抖着藏蓝色的包袱皮儿。 小刘氏高兴道:“可是你想的周全,原就正月十五过后,要送他们两个去学堂,这些东西买的再合适不过了。” 老刘氏眯眼笑着,青姐儿看着炕上那块棉布,心里满意,那正是她喜欢的颜色儿。 想不到那日顺嘴说了一次,巧姐儿就记得,本以为豆芽儿卖到过季,才会给自己扯花布的,两个弟弟笑眯眯的样儿,青姐儿也听明白了这次的收入,想着不过几日就有这些银子,好像赎回巧姐儿这事,还真不亏。 离正月十五不过几日功夫,王狗儿和板儿趁着河冰还有几日开化儿,在原地不远处,选定了又一个冰洞,想着多卖点银钱。 老刘氏祖孙三代,这几日给王竹和王林,做了新衣服,新鞋子,巧姐儿和青姐儿一人做了一个新书包。 两个小家伙喜滋滋的试了新衣,新书包是现代的款式,两个孩子没见过,自然也不会多新奇,总之喜欢就是了。 巧姐儿和青姐儿每日里都要挑豆子,以后要每日供应福生缘,这豆子需要的量就多了一些。 正月十四,按照约定是去送豆芽儿的日子,王狗儿和板儿送去,这一去一回,爷两个又有几两银子的收入。 回到家趁大伙高兴,板儿状似无意提议道:“巧姐儿,识字,以后两个小的下了学,每日教这两个小的一个时辰,也别让他们混在姥姥那屋,那样就知道玩儿,咱们就去我那屋,正好我也学两个。青姐儿要是愿意,也可以一起学。” 巧姐儿趁没人注意,感激的看了板儿一眼,她是跟板儿说过的,就把给贾琏的银子,都缝在棉鞋鞋面儿里,这样就不能当着老刘氏几人的面儿做鞋,板儿这就给她创造机会了。 “要我说啊,咱们巧姐儿识字儿多,一时半会儿巧姐教两个小的,就当得起他们两个的夫子之名儿,让两个外孙在家里跟着巧姐儿学上一年,也使得。”老刘氏说完,一家人都看向她。 巧姐儿脑子里回想着贾巧姐儿的知识储备,九岁大的孩子,但就读过的书方面,在现代的学校里,已经高于初中毕业水平了。 她看一家人都看向她,王竹和王林更是眼含期待看着她,她就下意识点点头,一年五两银子一个学童的学费,一年也就十两银子,省下来给小家伙们买糖果都用不了。 “这下子好了,咱们家有了一个小先生。”王狗儿笑道,如今王狗儿夫妻都看的明白,巧姐儿这孩子,总能再给家来带来那一千两的钱财。 巧姐儿的生活,有了新的内容,每日吃过早饭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