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武侠修真>汴京圆社> 论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论辩(2 / 2)

从,不能行使臣子之责劝谏武帝莫穷边黩武,以致国家疲弊,生灵涂炭,这就是做臣子的失职,当然老夫年轻时对卫青评价确实有些偏颇刻薄之处。”

卫玲心中一哂,“苏公这番话到是叫晚辈想起一个故事。武帝在位时,有一次匈奴请和亲,博士狄山表示赞成,并说兴兵动武会让人民困贫,御史大夫张汤认为这是愚儒的无知看法。狄山反驳张汤,认为自己虽是‘愚忠’,张汤则是‘诈忠’。”

“武帝于是问狄山:‘我派你去治理一郡,可以让匈奴不来进犯吗?’狄山答:‘不能。’武帝问:‘那一县呢?’狄山答:‘不能。’武帝又问:‘那一鄣(筑在边塞上要险之处的城)呢?’狄山害怕再回不能武帝就要把自己交给官员治罪,因此回答:‘能。’于是武帝派狄山去治理一个边塞上的鄣,过了一个多月,匈奴来犯,把狄山的头斩了。”

“苏公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狄山论匈奴和亲》,论证道‘汉室之乱,起于狄山之不容也’。认为是汉武帝不能因为狄山说了他不爱听的就派狄山去送死,这样闭塞言论,独断专行才导致了汉代灭亡,没错吧?”

苏轼点了点头,“卫小娘子年纪轻轻倒是博闻强记,不错,正所谓忠言逆耳,君王能容忍听取微小文臣的谏言,兼听则明,才是王朝强盛的根基,就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狄山之死震慑了朝臣们,让武帝从此更独断专行,肆意妄为,遗祸无穷。”

卫玲眼角微微扬起,带着三分讥讽,“苏公可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狄山之事告诫我们没有相对应的能力就不要仗着自己站在道德高点夸夸其谈,不自量力是会付出代价的。”

“武帝之前,汉高祖白登之围屈辱之下与匈奴和亲,但匈奴却仍然年年杀掠百姓钱粮。若没有武帝远见卓识地启用卫霍打趴了匈奴,重创他们到对汉朝之后百余年再无威胁,恐怕西晋永嘉之乱早就提前到来了。”

“苏公在《代张方平谏用兵书》劝谏神宗爷可以像汉高祖、光武帝那样采取其他方式缓和矛盾,以此实现保疆睦邻,不兴兵征伐,简直可笑至极,敢问苏公可曾见过绵羊能在狼群之中安然活命的吗!”

“如今本朝被西夏、吐蕃、大辽诸多异族环伺周边,一味地媾和忍让,只会显示出自身的软弱滋长异族的野心,军队不经战事历练,丧失血勇之气,真到了异族兵临城下的那天,是想本朝也经历一遍五胡十六国,衣冠南渡,北地汉人被异族奴役摧残的屈辱吗?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只有如汉武,唐宗那样,把他们打得彻底屈服才是长久之道。”

苏轼看着热血沸腾的卫玲,像是对着大人面对不懂事孩童一般呵呵一笑,“卫小娘子出身武人之家吧,你没未经历过真正的战事,所以只看到了兵事一兴后的凯旋捷奏,拜表称贺,武勋封爵。没听见这背后的慈父孝子孤臣寡妇之哭声,看不到远方之民,肝脑屠于白刃,筋骨绝于馈饷,流离破产,鬻卖男女,薰眼折臂之惨状。”

“揆之历史,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和唐太宗,皆曾开疆拓土、广有建树,但正是他们的兴兵征伐,造成内忧外困,为后代留下衰亡之势,这难道还不能引以为鉴吗?”

卫玲仰脸一笑,“苏公,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是您这样归纳的,您犯了归因错误、以偏概全和因果错位三个谬误,归因错误是指不能因为事物之间可能具有关联,又或仅仅是因为两者同时存在,即错认为两者间具有因果关系。比如不能因为秦皇、汉武、隋炀、唐宗都兴兵征伐而他们都最终灭亡就认为兵事和朝代灭亡之间有因果关系。”

“以偏概全则是通常当某件事对部分来说是正确的时,它确实有可能适用于整体,反之亦然,比如我们说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但关键点在于是否存在有效的证据表明情况确实如此。仅仅因为我们观察到事物的某些一致性可能导致偏见,以至于我们假设一致性存在于它实际不存在的地方。”

“因果错位是只挑选对自己有利的,或符合自己假设的论据。历史是复杂的,一个朝代灭亡的原因更是多个方面共同造成的,我甚至也可以说每个朝代最终会灭亡都是因为你们这些士族不断兼并土地,享受特权压榨百姓,农人活不下去忍无可忍才揭竿而起的。”

卫玲的AOE嘲讽效果超群,她看着送自己出苏府的高俅,冲他抱歉地拱手笑了笑,“对不起,高大哥,谢谢你的引见,是我一时气盛得罪了苏公,还望不会牵连到你才是。”

高俅无奈地摆了摆手,“卫小娘子,苏公在地方一直都商最为百姓着想,爱民如子的好官,你把朝代灭亡归咎于士人,他没把你打出去已经是很有涵养了。”

卫玲自然知道自己说得有些过头了,但军人出身的自己对宋朝士大夫们的所言所行确实难以接受,现在得罪了苏轼,她只能试试走另一位苏公的路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