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处境
房山县南庄村。
房山原归属河北管辖,后来良乡与房山合并成周口店区,随后在一九五八年这才划归到bj,正式更名为房山县。
这里属于京城六环开外,这会儿京城三环都跟城乡结合部似的,更何况是房山,妥妥的野位子,只有房山县里才会繁华一些。
但其他地方其实就是农村小镇。
县里有不少国营工厂,提供了附近就业。
聂巧妹上班的地方就是县里的纺织厂,是一位光荣的纺织厂女工人,在工厂生产一线做挡车工。
定二级工人,一个月工资是三十六块九角钱,工资不算高,但挡车工是纺织厂中最累的工种。
负责操作织机进行接纱处理的工作人员,在纺织厂里人数最多,工作最苦最累,分为前纺、后纺、织布三个种类。
聂巧妹就是做织布的,需要技术,但不用久站,也不用忍受化学品以及毛絮对肺部的侵害,倒也还好。
“巧妹,今天赶了一天的车,累了吧,先去洗个澡休息一下。”
厨房里黑灯瞎火,聂巧妹刚吃完饭,正要洗碗。
她在这家里,总是最后一个吃饭。
做完饭,喂孩子吃饭,然后吃饭洗碗。
这是每天除上班时间之外的必须流程。
外面走进来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接过聂巧妹手中的碗筷说道。
此人正是聂巧妹的丈夫唐大海,生着一张国字脸,留着一个寸头,身上穿着一件黑袄,腿上穿着一条军绿色裤子,裤腿处还带着些许泥巴,脚下踩着一双劳保鞋。
“嗯。”
聂巧妹神色稍霁,虽然在这个家里累点苦点,但丈夫总归还是心疼她的。
“哗哗哗”
男人动作麻利的洗着碗筷,聂巧妹在旁边也能松口气。
她瞥见丈夫裤腿上和脚上的泥泞,眉头一皱:“你又下地里去了,这大过年的,鞋子,裤子上都是泥巴。”
“不碍事,娘说小弟读书太累了,让我去地里挖几个新鲜地瓜回来烤着吃,我给你留了一个,待会儿你去吃吧,我跟你说这地瓜可甜了,比城里买的还甜。”
唐大海摆摆手,说着回头给了她一个笑容。
“呼……”
比还甜……
聂巧妹不知道该形容自己现在的想法,也不知道是该笑是该哭。
自己下午才在姨妈家里吃了几颗,小宝口袋里还留了好几个慢慢吃,另外开颜还给了一个红包。
你现在跟我说地瓜比还甜……
聂巧妹又气又笑,但转眼看着丈夫毫无怨言的脸色,她又觉得无可奈何,气的心里直突突。
唐家是兄弟姐妹三人,唐大海是老大,中间有个二妹唐二梅,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小叔子唐三喜。
这一家子听着就没什么文化,一二三排列取名。
唐大海作为老大虽然受重视,但作为老大他是要养老的,还要负担一家老小的吃喝,压力不可谓不大。
尤其是唐二梅没出嫁,唐三喜才二十岁出头岁还要读书考大学。
丈夫唐大海这人又是个孝子贤孙,这家里事事出力,事事都找他。
他和老头子在生产队里工作的农民,一年到头两人加起来只能勉强过百,也就只有过年的时候生产队分东西,日子才要好过一点。
“早知如此……”
聂巧妹叹了口气,心神一阵摇曳,一段回忆涌上心头。
二人是因为一次英雄救美而认识的。纺织厂最令人厌恶的一点就是三班倒,因为工作量大,工作环境恶劣,所以不管是什么工种上夜班是逃脱不了。
几年前的一个夜晚,聂巧妹七八点才下班。
在房山县里南大街上遇到几个地痞流氓拦路抢劫,正好被路过的唐大海碰到。
当时二十多岁年轻小伙子正是一身热血的时候,再加上唐大海这人长得健硕,一身在生产队干农活,修水库,修路锻炼出来的腱子肉,三下五除二,将几个地痞流氓的打得哭爹喊娘。
聂巧妹仍然记得那个晚上,在街角的路灯下,这张看上去老实巴交的脸,上面却沾着血液的样子,有种反差。
这次事件后过后,二人因此结识。
工作之余二人互相写信,还会特意在县里见面游玩。
也正是如此,身为一名房山国营纺织二厂光荣二级工人,一个月工资三十六块九的聂巧妹春心萌动,看上了老实巴交在村生产队当农民的唐大海。
母亲徐玉苒并不同意,她们家可是书香门第,聂巧妹也是出落的水灵,怎么能看上一个农民呢?
可聂巧妹却像被蒙了心窍一样,铁了心要跟这个唐大海好。
僵持之下,徐玉苒只能无奈同意。
就这样二人扯了证,简单办了婚礼,彩礼是三床被子,嫁妆倒是不少。
两人日子过得也算可以,吃喝不愁,隔段时间还有肉。
毕竟聂巧妹是纺织厂的工人,待遇很好,逢年过节还发米面粮油,也都供应家用了。
不久后她就怀了孩子,一家人又惊又喜,把她当宝一样供着,只可惜后来生产后,是个女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