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1982开局一套四合院> 第255章 小菊胡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5章 小菊胡同(1 / 4)

“医生,我儿子长了一排小牙,是不是能跟大人一样吃饭了?”

“不行,牙是长出来了,可孩子还小,咱们平常吃的酸的辣的他消化不了。”

医院办公室内,医师拿起钢笔,唰唰唰写了三种钙片。

“孩子可以开始适当的吃些辅食了,肉啊菜啊水果什么的,打成肉泥,锻炼他的咀嚼能力,肠胃也好消化。”

“诶,好嘞,谢谢您医生。”

钱度和韩子童带着儿子出医院,自家傻儿子长了牙,现在是什么都往嘴里塞,手里拿什么都要咬两口。

俩人虽然都走过这个过程,可一岁这个阶段该注意些什么,真的是抓瞎。

边士波在门口路边,见两人出来,麻溜钻进驾驶位点火把车开到门口。

“今儿中午我回家的时候买些肉菜。”

钱度笑道:“不用,咱家就是产这个的,哪用得着去别人手里买。”

俩人先回家,韩子童开桑塔纳带着儿子去什刹海,钱度直接去农业学院找葛庭怀。

因为他这个搅屎棍的原因,大棚种植技术,全国普及的速度加快了几年。

葛庭怀资金充足后,在给钱度照看大棚的同时,把能做的实验全提上了进程,现在平均每一个星期就能出一篇高质量论文。

手底下的研究生,中下水平的论文更是不计其数,全是核心论文的延伸补充,成果惊人,进展神速!

京城的大棚种植技术跟坐火箭一样嗖嗖的往上飞,领导开会研究决定,开始各省推广,因地制宜的发展大棚种植技术。

这如果放在后世,妥妥又是一波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商机,只可惜现在信息流通不发达,年轻人下海经商也不会想着在农业上赚钱。

后世是年轻人创业没赛道,没地方创了,才会瞄上农业。

这会儿的大棚种植成本更高,技术性更强,周期还长,年轻人又穷的叮当响。

除了各地的农科院和农业大学,很少有人眼光独到的盯上这个生意。

葛庭怀见着大金主跟见了亲人似的,麻溜给钱度请进屋,倒上好茶。

“钱老板,你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里了,是有什么事?”

“没事儿,就是想您了,所以过来看看。”

葛庭怀老脸一抽,这话鬼都不信,试探道:“是资金上有问题了?钱老板,大棚种植意义深远,能解决...”

钱度打断他的话,道:“咱们大棚里的菜,有没有洒农药?”

嗯?

“洒了,蔬菜种植,撒农药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清理病叶,病枝,和病果病株,其次还能有效预防虫害,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葛庭怀不知道钱度问这个的意思是什么,他主要是怕金主撤资。

虽说现在大棚种植在京城效果不错,尤其是去年冬天新鲜蔬菜的推广销售,利润惊人。

可现在临时换找投资方,绝对不容易,而且也绝对没这位敞亮。

几十万一给,转头就玩起了消失。

中间要不是他尽心尽责的带人主动去汇报进程,差点以为这家伙撂挑子走人了。

只管投钱,中间完全不乱掺和,不瞎提意见,这种老板上哪儿找去。

钱度听着到是一愣,后世听多了纯天然绿色蔬菜,脑子里自然而然想的就是生长过程中不打一点农药,自然生长而成的。

可他又回忆起小时候在老家生活的那几年,哪有种蔬菜不打农药的!

只能说喷洒农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别打什么西红柿一晚上就能红的激素就行。

“得,白来了,”

钱度端起茶杯,道:“大棚那边现在规模怎么样,如果效果好的话,再扩大也不是不行。”

葛庭怀又惊又喜,捻着胡子道:“扩大规模当然好,最好再划分区域,进行专项种植,菌类,果类,菜类,只是现在规模已经够大了,再大的话,就得在外面雇人照看。”

农业学院和农科院的人虽然足够,可总不让所有人每天啥都不干,都钻在大棚里照顾那几亩地吧。

能进大棚的基本上都是大四的和研究生,博士教授,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且得在教室里学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课,远没有下地的资格。

“这算什么困难,人手不够招不就得了。”

“哪有这么容易,”葛庭怀白了他一眼,继续道:“大棚种植跟乡下土地种植不一样,温度湿度,模拟太阳光照,照顾蔬菜的方式方法都有讲究。”

“招的人总得识字吧?种地

常识也得有,人招上来还得先进行简单的培训,乡下的农民这时候还得照顾自家的庄稼,哪有你想的那么容易。”

钱度一听还真是,不过他不管这些,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他保证资金上不出问题就行了。

这生意当初是去苏山舅姥爷村里收了一天土豆,回来转头鼓捣出来的。

说白了也就是在满足自己冬天口腹之欲的同时,满足更多人的需要,大义有,但利己绝对是他首先考虑的。

“我去那边看看,不管是扩大规模,划分区域,还是招人,这些您多费心,资金这边绝对不是问题。”

葛庭怀见钱度要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