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封杀十年我考编,上岸先斩娱乐圈> 第二百一十六章 家里有一亿现金的主教练(1,求自动订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一十六章 家里有一亿现金的主教练(1,求自动订阅)(2 / 3)

,但这和选择新闻专业有直接关系吗?

选择其他专业一样能走这些道路,难道新闻专业会提高进体制内的概率?

即便新闻专业的研究生能找到好工作,那本科毕业的学生怎么办?

并不是所有的本科毕业生都能考研成功,大部分考不上研究生的本科生毕业后都干嘛去了,对此有没有统计?

如果章教授是对一帮家庭条件优渥、社会资源丰厚的人灌输这种理论,沈飞是不反对的。

因为这些家庭能够提供孩子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资源。

别说是新闻专业,就是学考古专业,一样能培养成上市公司高管。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号称普通家庭出身的马华腾,人家不也照样轻轻松松创业成功了么?

要知道,他爸爸可是九九年开着大奔给他公司做账的人。

这种家庭的孩子,学什么都是一样的。

但是沈飞很清楚,对普通家庭灌输这种理论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并不是说新闻专业不好,也不是说新闻专业里面没有人才。

而是普通家庭选择这样的专业需要走太多弯路,他们提供不了孩子“创业、进大厂、进国企、当公务员”所需要的资源。

在沈飞看来,不能拿少数个案来给整个专业的学生画大饼,要知道只有少数人才能在文科领域取得成功,而且这背后也需要众多资源的堆砌。

相较于章雪峰极力推荐的理科专业来讲,以新闻学为代表的文科给普通学子的加成要弱很多。

沈飞可是正儿八经读完大学的人,他很清楚,在国内,文科生是比较吃资源的,甚至某些理科也是如此。

举个例子,两个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到银行系统,如果家里给银行扔一亿存款,就可以坐在办公室吹空调、刷电视剧。

反之就得大热天的去拉存款、销售理财产品、放贷款。

而且大部分普通学校的金融毕业生都进不了银行,打电话推销信用卡、网贷也算是做金融,但两者性质完全不一样。

所以,沈飞觉得,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落地,不能仅仅就问题本身进行讨论,要结合前置条件进行思考。

对于财富和资源都不缺的家庭来讲,孩子学什么专业并不重要,读大学对他们来讲仅仅是一个过程。

哪怕毕业后十年不找工作,同样不耽误他们精彩的人生。

对于普通家庭就不是这么回事,毕业后就得考虑就业问题。

相对于文科专业来讲,选择专业型的理科专业能大大提高找到合适工作的概率。

也许有人会说,只要个人能力强、肯上进,即便家里没有资源支持,也能通过新闻专业大获成功。

这样说也没错,但如果具备这样的能力和上进心,选择其他专业会不会成功率更大?

对于出于热爱而选择新闻学的学生,不能横加阻拦,一个人愿意为自己的热爱买单,并能无怨无悔的进行下去,这是值得欣赏的。

但对于选择专业一无所知的普通家庭学生来讲,就不要用个案来给他们画大饼了,讲一些客观朴实的案例,对他们更有帮助。

章雪峰作为这个行业的代表,一些行为言论不可避免的夹杂着商业因素,有时候也带有哗众取宠的感觉。

但在给普通家庭孩子指导专业选择方面,沈飞认为他是没错的,也是符合现实的。

有资源的人不会找章雪峰咨询,找他咨询的绝大部分都是普通家庭,如果他把这些孩子往“新闻学”里的推,一方面是砸自己饭碗,另一方面也是在误导学生。

“孩子找不到工作负责的不是你老师,而是你爸你妈跟自己!”

沈飞觉得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老师只会把混得好的学生挂在嘴边,并表示自己培养有方,那些没混好的,连一个过客都算不上。

想到这里,沈飞忽然意识到,这些专家们,有时候真的应该好好的整顿一下了。

如今国内的各种专家,有时候提出来的那些建议或者说他们的观点,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低收入群体可以出租闲置房或者用私家车拉活来增加收入!”

“农民可以县城买房,开车回农村种地!”

“鼓励支持年轻人争当产业工人”

“应该考虑允许一妻多夫!”

“年轻人不生孩子,应该考虑罚款!”

这些离谱的建议,都是这些专家们提出来的。

沈飞有时候想想都觉得可笑。

一个个脑洞离谱不说,偏偏身份还都挺高的,不是这个学校的教授,就是那个学校的主任。

完全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张嘴就来......

“铃铃铃!”

就在这时候,沈飞的电话响了起来。

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沈飞有些奇怪的接了电话:“老陈,怎么了?"

“沈主任,有个事情,跟您汇报一下。”

陈大海的声音在电话那边响起。

“好,我现在回去。”

沈飞闻言没有废话,挂断电话便起身离开了食堂。

回到办公室这边,陈大海已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