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五性九识
金山寺、经堂。
金池长老盘坐于蒲团,老僧入定,如肉身庄严肃穆。
待经堂众僧静默许久,方才睁开浑浊双目,开口讲法:“我佛有五性九识之妙境。”
“五性:声闻、独觉、菩萨、不定、无性。”
“声闻者,沉迷于声色,因色而喜,因色而悲,如怒海孤舟不知何往。”
“独觉者,不以色喜,不以色悲,与尘世自觉求索,不似无舵之船。”
“菩萨者,感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已无物类之别,可化嬴鳞毛羽昆诸相,…………。”
“不定者,已超脱生灵界限,感山川之气脉,江河之灵韵,一念化山海…………”
“无性者,万法归虚,超脱诸界,入寂而明,…………”
“…………”
金池长老口中的色。
指的是财富、权利、娱乐、美色等,声闻者便是沉迷其中的寻常之人,
独觉者并不是将财富、权利视之为无物,而知道这些都只是为自己意识服务,不会沉迷于酒色财气。
陈景按五性划分已至独觉境界,因此有所明悟,至于菩萨境及之后的境界,却不敢置喙。
“现实世界也有五性之说,却与金池长老所言有别。”
“声闻、独觉、菩萨,分为下乘、中乘、大乘,衍生之意更是极尽夸张,不过为了传教倒也正常。”
“若以将金池长老口中的五性,与相学境界相结合。”
“声闻是我相需达到的境界。”
“独觉是修人相需达到的境界。”
“菩萨是修众生相需达到的境界。”
“不定是修寿者相需达到的境界。”
“无性是修仙相需达到的境界。”
“…………”
经台下,众僧同样听得如痴如醉。
金山寺多数出家人,并不是上山混一口饭吃的贫民,基本都和千叶一样有着不错的家境。
出家是为了求法,听闻妙法自然竖起耳朵来听,课堂纪律好到不需要维持。
金池长老讲完五性之妙,瞥见众僧或沉醉,或挠头,心中不由浮现一抹得色。
继续开口道:“九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此五识为显识,先天皆具备,眼观色,喜美丽、厌丑陋,耳听声,喜悦耳、厌刺耳…………。”
“第六识:意识,为第一觉识,不应以喜厌而动,明觉自身,…………”
“第七识:末那识,为第二觉识,…………”
“第八识:阿赖耶识,为第三觉识,…………”
“第九识:阿摩罗识,为第四觉识,…………”
“…………”五性对应着认知、思想层次。
说是心灵修持境界也不为过,修行诸法皆能通用。
九识却和相法一样,都是修炼之法,不过一个修炼的是相,一个修炼的是意识。
修识之法,不仅如相学先天入门,而且只要是个正常人,直接就第五境起步,而后面四重境界,也就第六识意识比较好修成,后续三重听这拗口的名字就知道,起码是三班那么难修。
另外也有八识的说法,第九识就像无寿者相境,都不能具象进行描述,属于非人所能达到境界。
“…………”
金池长老讲了一个时辰,才结束本次讲法。
一双浑浊眼眸扫视众人:“诸位有疑惑尽可提出来,求法之路甚艰,老僧略尽绵力帮诸位答疑解惑。”
众僧挠头者有之,垂目低头者有之,提问本身就需要水准,一不小心就容易露底。
陈景却不管那么许多,起身行了一个佛礼,开口问道:“敢问金池长老,五性九识妙境该如何修持?”
金池长老神色不变,淡淡开口道:“自然是坐禅,人人皆有佛性,只需入定冥想向深处挖掘佛性,就能达到五性九识妙境。”
“你个小沙弥,虽说好学求知是一件好事,但未免太疏于诵经念佛,嘱咐他师父,往后让他多抄几遍经。”
陈景:“…………”
讲境界,讲达到此境界有多妙,讲了足足一个时辰之久,都足够出好几本经书了!
结果问你该怎么修持,就这么一句囫囵不清的话?
摆好餐具,摆好筷子,讲完用餐礼仪,描述餐点是多么多么的可美味。
却不种稻,不砍柴,不打谷,不烧火,你能吃到个大锤子?
佛陀又不生崽,伱丫从哪里继承的佛性?
这和打开基因锁开启生命进化,吐纳天地灵气,炼气,筑基……又有什么本质区别?
只不过前两者容易被人给戳破,打开基因锁怎么不得有点超能力?吐纳灵气不得有点法力?
但心性和‘识’方面的修持却只能自知,不是那么容易证伪,甚至无法证伪。
陈景明白金池长老是个样子货,控制情绪行了一佛礼:“多谢金池长老指点,是弟子学艺不精。”
也就修仙之后脾气变好。
换做现实世界有人这么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