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第669章个个升官,这新政果真如猛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69章个个升官,这新政果真如猛虎(1 / 2)

文臣们目光不自觉地投向对面武将们。

谁能料到,千年前的军功爵制度,如今竟让满朝文武对新政噤若寒蝉。

武将队列最前的徐辉祖,万万没想到,自己竟成了这改革浪潮中,首个因时局变化而被选入文渊阁的功臣。

武英殿大学士是何等角色?

就像文华殿大学士一样,位高权重。

大明是没有丞相的。

但今天,却有个能主宰朝政的位置出现了。

从此将权倾一方?尐説φ呅蛧

他摇了摇脑袋,不敢多想。

在他看来,武英殿大学士更像是皇上的特别恩赐。

在朝堂上,六部尚书依旧是最高官职。

一旦失去皇上信任,即便身处文渊阁,也不过一句话就能被逐出。

看起来,这是为了维持朝堂权力的平衡。

徐辉祖很快理清了头绪。

随即,他上前一步,单膝跪地。

“微臣,领命谢恩。”

魏国公领命了。

文官行列首位的石伟毅挑了挑眉,不由侧目瞥向解缙跟任亨泰。

解缙似乎察觉到了学生眼神,不动声色地转头,给石伟毅递了个安抚眼神,示意他耐心等待。

任亨泰站得笔直,再次进言:“臣请求讨论新政事宜。”

文官们无不睁大眼睛,全神贯注。

国家酝酿的这一场改革风暴,如同猛虎下山。

而改革的总体方向,昨日已向世人宣告。

接下来,一项项具体的改革措施将逐一展现于众人眼前。

每一次政策变动,都可能牵动天下人的心弦。

朱允熥轻轻转身,目光斜向朱标。

“关于新政策的各项事务,就交给文渊阁根据圣上的意旨,讨论并拟定细则,呈报上来。”

“太孙之言,正合孤意。”

长久沉默的朱标,淡淡道。

一旁刘建安见此情景,立即上前宣布:“众臣退朝。”

今日宫廷目的,就是要对新政明确立场,定基调,并安排妥当文渊阁的人事布局。

新政策诸多细节,并非一次早朝就能全部敲定。

殿内百官心知肚明,见太子跟太孙已示意散朝,即便心中还有万千思绪,也只能告退。

朱标父子俩则静坐在御案前,目送群臣逐一退出殿外。

“你今日所言,很好。”

朱允熥注视着最后一批缓缓走出大殿的大臣,朱标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他反应过来,砖头微笑:“现在朝中虽人才匮乏,十官九空,但新政推行刻不容缓。如果眼下还不能让他们预见未来,那即便是百万雄师环绕,也难以维系长久稳定。”

朱标目光仿佛穿透殿门,投向那些正离宫而去的官员,沉吟片刻后低声道:“郁新、张襄这两人,你不想尽快处理吗?”

朱允熥轻笑,“总要给任亨泰他们在朝中留下几个敢于异议的声音。眼下朝局如此,他们还能掀起多大波澜呢?”

朱标轻轻摆手,“你说这新政对他们来说犹如猛虎,那不如就让这些老虎留在他们身旁。新政初推,一切以稳定为重。”

言罢,并未留给朱允熥多加思索的空隙。

朱标在交椅上微倾身子,目光投向一旁静候指令、低头不语的刘建安。

刘建安连忙拱手作揖,提袍快步向殿门外行去。

不一会儿,这位总管已悄无声息地立于群臣之后。

“听口谕。”

刘建安声音虽不高,却因多年宫中历练,每一字皆清晰落入诸臣耳中。

华盖殿前,百官缓缓驻足,眼神中带着几分困惑。

刘建安声音再次响起,“封魏国公徐辉祖,出任大都督府大都督,蓝玉任左都督,沐英任右都督。户部郎中夏原吉,升任户部左侍郎,兼任文渊阁参议。”

“兵部郎中铁铉,晋升兵部左侍郎,亦任文渊阁参议。大匠师冯宏朗擢升为工部左侍郎;吏部许星阑晋升为吏部郎中。”

“户部禹滨升任刑部尚书,工部庞泽升都察院左都御史。”

官员们纷纷望向刘建安,心中仿佛被一阵虎啸穿透。

这新政果真如猛虎下山。

刚才还在殿中讨论,转瞬之间已是雷霆万钧。

徐辉祖三人执掌大都督府,在众人意料之中。

然而夏原吉与铁铉的任命,则出乎所有人预料。

至于冯宏朗晋升工部左侍郎,实则众人早有揣测,只多数人以为此事会待龙江船厂的蒸汽巨舰下水后实施,没想到会提前到来。

这一切,似乎都是宫中对新政的坚决态度。

有人弯腰感谢恩赐,有人眼神闪烁,心里五味杂陈,思绪万千。

郁新跟张襄交换了一个眼神,背脊生出一丝寒意。

两人的手不声不响地藏进袖子里,不想让人察觉到满手的汗。

刘建安传达完旨意便离开。

宫殿前,官员们已开始相互庆贺。

冯宏朗被一群同僚团团围住,幸好有其他工匠官员挡驾,否则他恐怕早已落荒而逃。

看着周围人头攒动,耳朵里充斥嘈杂之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