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让算法来生产算法?
林远回到张教授办公室的时候,门正虚掩着。
他先敲了敲门,“老师,我来了。”
“进来,咳咳”
林远推门进去后,就看到张教授剧烈咳嗽。
“我刚刚去买了点消炎止咳的喷雾,老师你要不要试试。药店里的医师说,想要根治还是得少抽烟。”
张教授闻言这才注意到了林远手上的东西,“你倒还不至于真的是根木头。”
“啊?”林远对这话有些摸不着头脑。
“我没事,抽烟都几十年了。这两天空调里着凉感冒了,抽烟才有点咳嗽。”
林远这才恍然,难怪平时也没见导师咳的这么厉害。
“哎,刚夸完你,你就。。。”张教授正看着林远的身后,那里是敞开的办公室大门。
林远仍旧一脸不解地看着自己导师,“开着门透透烟味,空气好一点。”他的初衷很单纯,空气好一点,导师就咳的轻一点。
可这就把张教授逗乐了,“你呀,,,”说完自己亲自去把门关好了。
林远这才回过神来,看来是此中二人所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虽说话语之间带着埋怨,可张教授脸上的神情却透着慈爱。
“你把笔记本打开,把算法给我看看。”
林远当即依言照做。
“你怎么还在用这台老古董t440,好团那边没给你发入职补贴吗?改天我来问问我在那的学生。”
林远赶紧解释,“发了的,发了的。这台笔记本还能凑合嘛,我就没换。”
张教授也就没再说什么,转而戴上眼镜看起了林远的代码。
过了许久之后,张教授摘掉眼镜,揉捏着自己的鼻翼两侧,“不服老不行啊,现在这些ai啊,深度网络什么的,我是有点跟不上喽。”
“你这套算法测试过了吗?”
“有部署到公司的测试平台上,针对校外这一小片区域做了模拟测试。基本的流程没有问题了,可模型参数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就是说,现在万事俱备,就缺算力了?”
“没错。”
张教授又想了会儿,“那这样看来,你并非仅仅是把这个项目当成是练手,你是真的想把它当成一件事情来做。”
林远认真的点了点头。
“你对结果有信心吗?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类外卖算法的迭代优化这么简单的话,好团公司那一大群研发团队为什么不去优化呢。我不是要打击你,而是希望你先认清现实。”
问题终于来到了绕不开的这个点上。
好团公司那么多人都搞不定的问题,林远凭什么觉得自己可以搞定。
虽然林远相信自己可以搞定,因为自己有系统。可是他当然不能拿系统作为说服他人的理由。
“我虽然没有看到好团关于路径和配送问题的底层算法原理,但是从接触到的测试任务来看,他们的算法整体遵循了一个固化的思路。”
“哦?什么思路。”张教授的兴趣被吊了起来。
“一句话——全国一盘棋。他们的算法不会对单独的区域做真正的定制化。比如说,姑苏那边出了名的没有夜生活,九点之后大家都习惯了各回各家。可这个时间点像潭州这类地方,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虽然他们的算法也有针对不同地区的自主学习功能。
可是这种自主学习带来的调整仅仅是针对算法的参数而言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算法在本质上就是同一套。就好比是同一个底子打造出来的不同汽车一样。你看着好像不一样,可是拆开来一看就是一个娘胎里的。
这样导致的问题是,没办法真正去顾及到区域之间的差异。
我们即便不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有差异。我们就说脚底下的紫金市好了,紫金分了这么多的区,靠北的区和核心的几个区显然消费能力不是一个级别的。”
张教授边听边用手指敲着桌子,“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觉得应该针对不同区域从算法的底层逻辑上就该定制化,而不是仅仅用同一套算法调整下参数去适配不同区域。”
“是的。”
“那你考虑过成本没有。”张教授很耐心地反问。在他的认知中,学生嘛,学校里呆久了,和社会有点脱节也是正常的。所以偶尔想出点逻辑上可行但实际生产中行不通的点子,那也是很正常的。他认为林远此时就犯了没有顾及人力成本的错误。
“人力成本可占据了一家it公司很大的比重啊。”
“我考虑过了。”
“什么?你真的考虑过了?”张教授原本靠在椅背上的身子挺直了起来。
“我考虑过了。只要把人力成本降下去就行了。”
“可问题是你怎么降成本,你难道想在一个紫金市每个区都弄一套算法。你算过算法的开发和维护成本没有?”
“那就让算法来维护算法?”
“什,什么?你的意思是,让算法来处理算法?”
“是的。我现在这稿算法就是算法生产者算法的雏形。”
林远的话显然有点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