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又来孝?
正月刚过去,皇帝又杀了一户。
可能是他自己终于意识到了不对。
“贾爱卿,朕知道只有你肯对朕说实话。”
皇帝有些担心的看着贾蓉。
“朕现在是不是一个暴君昏君?”
附近不光有贾蓉,还有几个皇帝刚提拔上来的亲信。
这些人有的已经开始跃跃欲试,想和皇上说点真心话,劝他不要杀心那么重了。
贾蓉说:“不是,皇上何出此言?”
皇帝迅速说:“朕仔细想了想,最近几年杀了不少人。”
贾蓉说:“身体有病,自然要先下猛药治病,后调养身子,皇上虽不懂治病,但是却懂治国,臣不懂治国,但是会治病。”
“臣仔细想想,这里面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皇帝听到后,顿时就好受了许多。
“贾爱卿说的有道理,朕只是除去了一些蛀虫,一些对国家和朕有害的病!何错之有?”
贾蓉说:“皇上英明!”
几个亲信大臣和王爷,此时冷汗直流。
皇帝的话,真的不能信。
就算是当忠臣,也不能事事照着做,不然必定拿去背锅抵债。
非开国皇帝就和富二代一样,认为别人当狗忠心都是应该的,不缺忠狗。
贾蓉掐着他的命,这才不敢放肆。
没了贾蓉,以后就没人给药吃了。
贾蓉说:“启禀皇上,前几日臣家中墙壁破损就亲自修缮,因为过年不好买糯米稻草,就用了石灰碎石、泥沙等混合,意外发现了一种可以用来糊墙的土料,可称作水泥。”
皇帝对这种事情没兴趣,听到后觉得贾蓉家里太寒酸了。
“贾爱卿怎么还要自己动手补墙?你家里没有奴仆吗?”
贾蓉解释说:“有的,只是过年事情多,有的都请了假回家过年,臣带着几个仆人一起修的墙,并不费劲,五六天就好了。”
皇帝觉得贾蓉家里可能比想象中更差一些。
“以后这种事情,去工部那里说一声就行了,让工部去修。”
贾蓉说:“谢皇上恩典,不过臣想说的是这石灰泥沙各地都有不少,城中若是盖房子修建城墙之类都需要不少材料,正好如今外面不少流民,何不让这些流民去采集挖土盖房,省得他们闹事。”
皇帝看向内阁大臣。
“都哪里还有流民?”
内阁大臣迅速说:“青州苏州出了雪灾,滇州因盗匪作乱,有大批流民,中南三省山区内有棚民造反作乱,南…”
皇上的脸色很不好看,大臣不敢继续说了。
再说,可能就要掉脑袋了。
贾蓉说:“山野之民,何足畏惧?派兵去剿灭,耗时耗力,不如先许了他们户籍,让他们在各地山区找住下,开垦良田,免了赋税四五年,等安定下来后,必定会想要更多,到时候再用科举为官,促使其中领头者送儿子去学堂读书,为朝廷效力。”
皇上听到后,迅速询问:“若是贪心不足,与当地官员勾结,或者为祸一方,该如何?”
贾蓉说:“四五年时间,足够其余地方太平了,治病也都是先治好了一个再说别的。”
“况且读书这种事情,又不是一朝一夕,朝廷给各地的举人秀才名额都是以钱税分的,那些匪人家里怎么能培养出贤人呢?”
“况且读书科举都要钱使银子,山内流民哪里来的银子,肯定要和外面人做生意。”
“将山里人变成治下良民,这是县令的事情,做得好就升官,不好就另说,若是山里人不服管教,征讨就是,这样其余人也就听话了。”
贾蓉在家无聊,正想出去转转。
“臣愿意去当个县令,为皇上分忧!”
皇上迅速说:“你是兵部侍郎,又掌管太医院和御药房,怎么可以去当县令?这事情朕会交给别人处置,你在京陪着朕。”
贾蓉不太喜欢这种事情,不过还是答应了。“遵旨。”
皇上很快指派了人去处理这个事情。
贾蓉很快又说道:“皇上,臣的爵位每月五百两银,二百五十石米粮,可否换成别的给我?”
皇上看着贾蓉,笑道:“贾爱卿的银子过年完了吗?正好有个抄家的差事,朕正想着找谁去好。”
贾蓉忙说道:“不是,京城附近有个煤山,上次路过看到不少煤,正好最近发现这些东西冀州等地方到处都是,比柴火价格都便宜,于是想着不如直接要了这些便宜煤块。”
皇上询问大臣:“煤块什么价?”
大臣怎么能答出这种刁钻问题呢…
“这…臣不知,臣家里烧的木炭。”
贾蓉回答说:“木炭每百斤三四百文,煤块每百斤一百三四十文。”
皇上这就清楚了,大臣烧的是一斤三四文钱的木炭,贾蓉家烧的是一斤一文多钱的煤块。
贾蓉又说:“百姓吃的下等米,百斤千二百文。”
皇上差不多理解了这个煤的价格。
“贾爱卿你说这种煤在冀州到处都是?”
贾蓉说:“虽不是到处都能看到,但确实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