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华兴传奇> 第69章 佛山冶铁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9章 佛山冶铁2(1 / 1)

按照田铁壮的说法,此炉的功用并非加热铁版一项,居然还有“炼钢”的功能,具体到工艺流程方面,虽然繁复,但却能真真实实地弄出“钢”来。

一席话下来,让郭峰这个现代人都叹为观止。

随着田铁壮的讲解越来越深入,郭峰猛地一拍脑门,才想起曾经在教科书上看到的一个名词,“生熟铁灌钢法”,不就是眼前这副场景嘛。

据田铁壮介绍,广东大炉冶铁均在铁矿场进行,其规模极为宏大,非此处小炉可比。

具体到生铁品质,一些好的冶铁场,有时还能炼出接近熟铁质地的铁料,只是需要些运气而已。

在拿到矿场送来的铁料后,作坊这边首先便是在这处冶铁炉中进行二次加工,先是将生铁经过多次加热捶打后变成熟铁,制成小块的铁板,然后在炉中铺设粘土,将熟铁板用铁皮裹紧,放置在炉内粘土之上,接着将成型的生铁板放在熟铁板上边,一同加热。

此外,炉顶处用编制好的干草帽盖住,一是可以将炉内的温度反射到生铁板上,并保持炉温,二是草帽透气,可以保证一定量的空气进入炉内,中和铁板中的杂质。

最后,利用炉内生铁较熟铁更早融化的特性,让生铁板上融化的铁水自然流到熟铁板上,与熟铁板融合到一起。

来回往复多次,便可制成燕朝人眼中的“钢”,其质地较之熟铁更加坚硬,却又能避免生铁性脆易裂的短处。

整个过程虽然繁复,却充分体现了燕朝匠师在工业发展上的聪明才智,让郭峰一时感慨万千。

古代之所以落后,或许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绝不能因此就认为工匠们不够努力,脑子不够聪明。

劳动人民虽然生活在底层,却是推动科技进步最重要的力量,此时的郭峰,心中波澜起伏,再生不出任何轻视之心。

田铁壮生怕郭峰听不明白,接着组织工匠们演练起来,整个过程比田铁壮的描述更加直观,再次让郭峰赞叹不已。

这一次,郭峰将注意力转移到铁砧处,眼见那块烧红的铁板被放置在铁砧上,两位铁匠轮流挥舞大锤进行击打,旁边还站着数名少年,各自手拿一面大扇子,向着烧红的铁板处扇风,直看得郭峰目瞪口呆。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别的不说,就这扇风的动作,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不就是给生铁供氧嘛,铁料的氧化降炭过程就在如此笨拙、搞笑的举动下慢慢完成。

实际上,刚才的铁炉用草帽盖顶,利于空气流通,也是这个道理。

作为专业人士,郭峰对“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的含义,感受愈发深刻起来,人家燕朝人除了不懂理论,没有现代化装备之外,干的每一件事均如此靠谱,让他这个现代人都深感敬佩。

田铁壮看着郭峰专注思考的表情,心中暗暗自得,更加卖力地介绍起来。

随着沟通渐渐深入,郭峰的思路也活跃起来,拉着田铁壮来到炉旁,言称此种方法还有改进空间,其中熟铁仍依之前方法置入炉内,但生铁却不必整体放入炉内,可取一长条生铁板,用火钳夹住,探入炉内,待生铁板前半段烧红融化时,由工人在炉外操作将铁汁淋到熟铁板上即可。

这样操作起来,显然更加简便,而且还能有效控制生铁融入量,减少捶打次数,效率必然更高。

田铁壮听的入神,随即提出操作不便的问题,毕竟炉口太小,而且工人操作火钳,就不能离炉口太近,根本无法观察到炉内情况,如何能保证铁汁会淋到熟铁板上,更做不到精准控制。

郭峰笑着来到炉测,示意可在炉体侧面开一小孔,由一目力佳者实时观测,通过口令指挥炉前工人操作,无非是上下左右而已,加以分寸拿捏,定然可成。

当然啦,这样的思路并非郭峰突发奇想,本身也是“灌钢法”向前发展的必然之举,只是当下并未在广东流行开来,至于侧面开孔,则是郭峰临场发挥。

这回轮到田铁壮陷入沉思,黑胖的身子蹲在炉前,眼睛盯着炉口,心思都被郭峰的提议吸引住,无论此法是否可行,至少从思路上来看,完全能够说得通,只是自己却从未往这方面想过。

此时细细想来,其实也不用从侧面开孔,只要把炉口再略微开大,一人炉前操铁,一人下蹲,窥视炉内,相互配合,将铁汁准确地淋到熟铁板上并无难度,无非需多加练习而已。

只是此法也有缺陷,那就是在冶炼时不能封闭炉口,要想把温度提上来,对风箱鼓风的要求必然更高。

左思右想之间,田铁壮的表情变的痴迷起来,竟生出些许着魔迹象。

郭峰由着田铁壮蹲在那里思考,反正自己的水平也就停留在理论推导上,真论起实践经验来,他也是个菜鸟,毕竟在现代社会,像这种落后工艺,早已淘汰殆尽。

郭峰之前所在的钢铁厂,从来都是电门一开,轻松将炉温搞到两千度以上,各种仪表监测手段一应俱全,自然是想怎么炼就怎么炼,至于教科书上,更不会详细讲解这些土的掉渣的古老技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