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拳破三国> 第四十二章 反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二章 反应(1 / 2)

周瑜看到陈默出来,神色凝重,缓声说道:

“我知道上次是陈默你救了我,你来自于蜀地,在蜀地还有你牵挂的人和朋友。我本不该做这种事。

从我个人情感而言,实在于心有愧。然而东吴生我养我,我这一生唯有效忠于东吴。

从国家大义来讲,荆州乃是我东吴上下所有人心中的一根刺,我所为者,不过是为了国家与百姓。

你若要怪罪,便怪罪我一人,与东吴其他众人无关。

今日前来,是想向你致以歉意,并非妄图获得你的谅解,我此身尚有可为之处。待他日东吴能一统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那时我愿将这条命还与先生。”

陈默听了这番话,心中波涛汹涌,思绪万千。

他深知周瑜此举虽于他心中的情谊有亏,但站在东吴的立场,却也有其不得不为的理由。

而鲁肃在一旁急得团团乱转,他只晓得周瑜逼他一同前来,却未料到周瑜会说出这般言语。

他有心想要劝解周瑜,又想劝慰陈默,可一时之间竟不知从何开口。

片刻之后,陈默轻轻挥了挥手,那意思分明是:

“你的心情与做法我能够理解,却不代表我赞同。你且先回去吧,此事我亦不便多言。”

周瑜见状,微微点头,转身离去。

过了两日,东吴方面依计行事,将关羽斩首,把其头颅送往曹操之处,并附上信件。

信中写道:

“此番我东吴依照此前与曹公之约定,共谋蜀国。我等已拿出最大诚意,成功夺取荆州,占领蜀之土地。此刻愿以曹公为首,听从曹公之令,且建议曹公可称帝,我东吴但求江南这一方土地便足矣。我等既已如此行事,望曹公亦能速速出兵。”

公元 213 年末,寒风凛冽,曹魏的宫廷中气氛凝重。

曹操收到了来自孙权的信件和关羽的首级,他那深邃的目光在物件上停留片刻,瞬间便洞悉了孙权的用意。

曹操神色严肃,立刻召集谋士齐聚堂前。

他稳坐于主位之上,先是让侍从将信件传阅给各位谋士。

待众人看过之后,曹操低沉而有力地问道:“诸位,对此事有何看法?”

此时,董昭站了出来,他拱手行礼,言辞急切:

“主公,孙权既有意称帝,又如此行事,还表明愿奉主公为帝,想必其与蜀国已势不两立。如今正是我军按照约定大举进逼蜀国的绝佳时机。我们与东吴两面夹击,蜀国必然难以招架,灭亡只在朝夕之间。”

曹操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赞扬道:“此论颇有见地。”

就在众人纷纷附和之时,司马懿却稳步走出,他神情严肃,目光炯炯,拱手说道:

“主公,万不可如此轻率。孙权此番行动实乃奸计。他深知蜀国会对其斩杀关羽之事愤怒不已,故而献上首级,欲将我魏军推至前线,以抵挡蜀军的怒火。主公若此时出兵攻蜀,难免陷入东吴的算计之中。”

曹操听后,目光转向司马懿,露出沉思之色。

司马懿继续说道:

“依臣之见,主公不如寻来上等良木,将关羽的首级与其拼合为一具完整的尸体,而后以厚礼安葬。主公更应亲自前往吊唁。如此一来,既可彰显主公的仁义胸怀,又能观察蜀军的动向以及双方的反应。我们只需隔岸观火,待到双方两败俱伤之时,再出兵出击,必能坐收渔翁之利,成就大业。”

曹操听完,双手轻抚胡须,陷入了长久的思索。

堂中的气氛愈发紧张,众人都在等待曹操的决断。

许久之后,曹操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果断:

“司马懿所言甚合吾意,就依此计行事!”

众谋士纷纷拱手称是,一场关乎三国局势的谋略就此定下。

曹操依司马懿之计,以厚礼寻来上等良木,将关羽首级拼合完整后予以厚葬,且亲往吊唁。

消息传至东吴,孙权与周瑜闻之,心中了然,深知此计已败。

周瑜轻叹一声,对孙权道:

“主公,此结果亦在情理之中。当初那封信,本就只是一试,若曹操昏庸或其谋士进言有误,听信了信中言语,我东吴便可占尽便宜。如今曹操识破,我们唯有坚守荆州,静观其变。”

孙权点头,沉声道:

“我东吴在江南经营多年,根基稳固,无论是兵力、民生还是后勤,皆非蜀国可比。蜀国虽有崛起之势,但毕竟时日尚短,难以与我东吴抗衡。且北方曹操虎视眈眈,他若举兵南下,定是一场大祸。”

而在蜀国,刘备因关羽之死悲痛万分,几近癫狂。

他不顾诸葛亮劝阻,执意要亲率大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雪恨。

“军师不必再劝,云长与我桃园结义,情比金坚,此仇不报,我刘备枉为人!”刘备红着眼眶,怒吼道。

诸葛亮心急如焚,苦劝道:

“主公,当下应以大局为重,切不可因一时意气而坏了大事。若此时与东吴开战,曹操定会趁虚而入,我蜀国危矣!”

然而刘备悲愤过度,根本听不进去,将自己禁闭于宫中,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