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大秦:诸子百家?拿来吧你!> 第五百四十章 准备启程(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四十章 准备启程(一)(1 / 2)

吴驹没有和子楚说自己去赵国是打算用一些不正常手段带回嬴政。  一是因为他对赵国的情况一无所知,万一无功而返岂不是很尴尬?  二是吴驹觉得子楚大抵不会同意他以身犯险,对子楚而言,吴驹的重要性绝不比亲儿子差。  但吴驹觉得此行问题不大。  哪怕只是去邯郸看一圈,倘若没有成功的可能,他全身而退是没问题的。  吴驹不是莽撞人,做事喜欢谋定而后动,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不会出手。  并且,系统当初给他开了一个天下九塞的兵家任务,每打卡一个地方都能获得一次奖励,吴驹在函谷关获得了霸王之力,而赵国的雁门关,秦国北方的大散关,这次都是吴驹的目标,要一并完成。  回家后,吴驹和吕不韦说了要去赵国的事情。  吕不韦听后:地铁,老人,手机.jp。  “怎么哪危险你就往哪凑啊!”吕不韦合上手中的竹简,一阵无语。  上次是在秦国和韩魏周三国交战时去了函谷关,这次又要在秦赵开战之际去赵国,吕不韦是真不知道怎么说他好。  “赵国不会有危险的,那里没有人认识我,谁又能想到我会在这个时候前往赵国呢。”吴驹说道。  在后世,网络、媒体和摄影技术高度发达,名人的影像传的满世界都是,而现在却一切都在起步中,报纸也仅仅是能开始印刷一些画像在上面。  这个时代,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待一个地方,信息完全封闭,那些隐居深山的、偏居一隅的,或是生活在化外之地者甚至连七国在位的君王是谁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知道吴驹长什么样子呢。  吴驹补充道:“除非赵王丹要学他爷爷赵武灵王不走寻常路,他要是真这样那我也认了。”  “赵武灵王以身犯险,亲身入秦探查,甚至入宫与秦昭襄王见面,待昭襄王反应过来不对劲,赵武灵王已离开函谷关,可谓勇武过人,世之少有。”吕不韦颔首:“好吧,那你务必小心。”  吴驹颔首:“实则这一次入赵,我想要办一件事。”  “什么事?”  “把公子政带回来。”  “咳咳!”  吕不韦被茶水呛到了,抬头看他,十分惊讶。  他说:“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如果不是这样,风险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你还是不要去好了。”  吴驹摇头:“只是有这个意向,是否付诸实际行动,我会斟酌,若事不可为,我绝不冲动,只要成功率低于九成,我不会带上公子政冒险,更不会把自己的性命当作儿戏,伯父你是知道我的,我很惜命的。”  吕不韦被他最后一句逗笑了,摇摇头,说:“十年前,我将还是质子的大王从赵国带回来,最终换来这相邦之位,但你今日所面临的和我当初并不一样,你得想清楚,你根本不需要公子政提升你的权势,以你现在的能力和功劳,步入九卿之列只是今年或者明年的事情,等我退下来,你成为相邦也不成问题。””  吴驹点头:“我知道,我想把公子政带回来,绝非贪慕权势,而有更重要的原因,接下来的时局会越来越紧张,秦国需要一位太子。”  “为什么这么说?你发觉了什么?”吕不韦一下子皱起眉头。  吴驹摇头:“不可说,不可说。”  未来的事情谁能说的定呢,说出来也是无根无据的事情,没人信。  吕不韦捏了捏眉心,在思考,良久才说;“行吧,但你得记住刚才说的话,若事不可为,便果断退却。”  他最终还是被说服了,或许是因为对吴驹的智慧足够信任,或许是自己在十年前做过同样的事情,所以觉得再现一次也并非不可能。  况且,于公,公子政的重要性对秦国不言而喻,既是太子的首选,也是子楚十分在意的人。  于私,在太子之争中,吕不韦是坚定的嬴政党,嬴政回国做太子,对他的权势当然有好处。  吴驹颔首。  吕不韦问:“话又说回来,你连邯郸都没去过,如何将公子政带回来?况且赵国吸收了教训,吃一堑长一智,现在对公子政的监管力度,那里严防死守,公子政身边有许多人盯着,若是连面都见不到可就很难办了,。”  吴驹说:“虽然没去过,但我在赵国提前做了一些布置,如果事情顺利,成功率很大。”  吕不韦沉默,半晌才说:“若能将公子政迎回,那确实是好事一桩了,大王便可再无顾虑……”  他在思考,也在回忆,在回想十年前赵国发生的那些惊心动魄的事。  吴驹见状,忽然想起一些事,踌躇了一下,有些好奇的问道:“话说,我听闻一些传言,说……”  “说什么?”  “说您与赵姬关系匪浅……还说公子政和您……也关系匪浅。”  见他说的断断续续,如此潦草,吕不韦先是一愣,随后反应过来是什么事,顿时气笑了:“这你也信,那都是无根无据的传言!”  “没信,单纯随口一问。”吴驹只是突然想到了,有些好奇,所以才问出口。  从此时一直到两千年后,一直有传言称,吕不韦与赵姬有关系,而嬴政实则是吕不韦的儿子,赵姬在被送给子楚之前已有身孕。  吴驹自然也知道这个说法为假。  倘若嬴政是吕不韦之子,怎可能登上王位,真把秦国宗室当傻子?  嬴励那个老头吴驹可太了解的,心思深沉,老奸巨猾,想骗过他是不可能的。  况且,这个说法流传到后世,主要是《史记》的“功劳”。  《史记》中记载了两个版本的秦始皇身世,在《秦始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