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蕊房间出来,杜西宸跟我们聊到很晚,他拿出一本线装古书《清和手札》翻到中间页给我指出一句话:吾师长春真人于蒙古见救人蜂,救成吉思汗一遭。吾以救人蜂救元世祖二次,三之次世祖往救人蜂蜂巢途中病卒,享寿八十。
意思很明显,如果这本札记是真的,那么历史上就有瓦剌蜂救人的例子,而且从侧面也能证实这事的真实性,忽必烈确实是元朝最长寿的皇帝,要是没有当时“救人蜂”的帮助,估计以他的肥胖体质最多活个四五十岁,也正是有了“救人蜂’的壮胆,他晚年还敢暴饮暴食、纵欲无度、毫不克制。
东子问了句:“这书说的是真的吧。”
杜西宸说道:“这没问题,我们本就是道门一派,一辈辈都在找神仙丹药,所以凡与长生有关的资料都会寻找留存。”
杜鹏说:“清和手札是全真教第六代掌教宗师尹志平的笔记,不是传奇野史,真实可信。”
东子笑着说:“就是玷污小龙女的尹志平?”
杜鹏说:“那是金庸小说,历史上的尹志平天资很高,是丘处机最为得意的弟子,元定宗还特旨赐他“清和演道玄德真人”号,并赐了金冠法服。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史实存在巨大差异,历史上的尹志平可是全真教的重要人物。”
杜西宸说道:“现在我们只知道忽必烈死在了去寻找瓦剌蜂的路上了,采用了秘密下葬的方式,使得后人难以确切知晓其陵墓的具体位置。”
任璟琳问:“怎么密葬?”
我答道:“是这样的,元代皇帝去世后,他们把一根特别粗壮的楠木劈成两半,按遗体大小将中间挖空,把遗体放入后合拢楠木,并在楠木表面刷上油漆,用三条黄金带牢牢地箍紧。接下来,将楠木秘密送往墓地,不举行隆重葬礼,落葬时不起坟。在墓地深挖坑后,整块取土并按次序摆好,再将楠木埋入,依次填好土块,把挖出的新土运到很远的地方扔掉,最后纵马踏平。为保持墓地的隐蔽性,墓地不立墓碑。这种密葬方式使得元代皇陵的位置极为隐蔽,至今尚未被发现。”
东子笑着说:“这样别人找不到,自己子孙也找不到,以后烧纸都找不到地方。”
白盟耀说道:“子孙们虽然不知道祖先埋在哪,但是认为祖先就在地下,祭祀祖先时会在地上挖个坑,在坑里进行祭祀。”
杜西宸说道:“去年我和鹏儿已经去过一趟内蒙的兴安盟和鄂尔多斯等地,可惜没有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杜蕊在病床上已经睡了快两年了,医生说时间越久,恢复的可能性越小,我现在家族内部问题还没有解决好,也想让杜鹏出去避一避,所以借过生日把你们招呼过来,拜托此事,现在说清楚了,卫国、盟耀、东子,你们表表态吧。”
我们几个相互看了一下,白盟耀有机会研究瓦剌蜂肯定求之不得,我也想出去躲躲清闲,不想被妈追着问,东子则看我怎么选。
东子问了句:“路上的花费?”
杜西宸说:“我们报了,我也正式承诺,不管这事结果如何,我给每位五万酬劳。”
白盟耀首先表态:“我不要钱,我去。”
东子又跟他对上了:“显着你了,我哥俩也去。”
我也表态:“我愿意试试,只怕辜负杜伯伯信任。”
任璟琳说道:“寻龙我是外行,我就不给你们增加麻烦了,我在西京城等你们凯旋,给你们接风。”
杜鹏说道:“这两天咱们先筹划,等我下次换完药就出发。”
杜西宸把那本《清和手札》递到我手里,我双手接过,他又在书上重重的压了一下,他都没有给杜鹏,我认为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信任,我对杜西宸不了解,或许是同样有道家背景让我们之间有一种莫名的信任。
杜鹏是真的急,三天后就着急出发,说烫伤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医生也同意自己抹药。
关于忽必烈墓我和白盟耀基本达成一致,应该在大肯特山方向。我们仔细分析了相关资料,我通过对蒙古地区色楞格河方位的研究,基本确定起辇谷应该就在蒙古国境内的大肯特山。此地山势雄浑,气势磅礴,蕴含着无尽的生机与力量,符合蒙古人豪放大气的基因优点,成吉思汗及其继任的部分大汗有可能就埋葬在此处。
当时忽必烈病重,从《清和手札》中我们得知忽必烈六十岁时,第一次去瓦剌蜂巢是治疗痛风,这病不会要命,所以应该没带楠木、束木金带等皇室丧葬用品。第二次前往瓦剌蜂巢是因为忽必烈得了现在的心肌梗死,从时间跨度来看,清和真人与忽必烈一起前往瓦剌蜂巢是在忽必烈死亡前二十五天。
从当时的交通情况来看,从元大都到大肯特山一千公里即使乘坐马车也需要二十天左右,这样推测若瓦剌蜂巢在前往大肯特山方向,应该在满洲里或者满洲里西北方向,再综合考虑杜西宸曾经在兴安盟一带找到了只能救同类的蜜蜂,它们应该是瓦剌蜂的同类,只是能力没有瓦剌蜂强。《清和手札》上记录救人蜂耐寒耐热。其性格相对温顺,在蒙古的草原和山区养繁衍,所以蜂巢肯定在有山区和草原的地区,这样我建议我们第一站前往满洲里。
他们听了我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