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娘抹着眼泪再次跟白崇和宁翠芝道谢,宁翠芝拍拍她的手,“谢啥?启瑞不是我侄子啊?”
瞅准机会,白景洲主动开口,“爹、娘,我想让启瑞去咱们家住一段时间。”
四个大人齐齐愣住了。宁翠芝心想,我这儿子咋出门一趟还把脑子落外头了呢?你舅舅舅母怎么可能舍得让才找回来的儿子去咱家住?
白景洲解释,“启瑞已经十一了,不能再继续耽误下去了,为了他以后能过得好,他得尽快学点儿本事在身上。”
宁启瑞凑过来,“爹、娘,我想跟着表哥他们一起练武、认字、学算数。”
文三娘一听,好不容易止住的眼泪顿时再次泛滥成灾。
她的二儿子啊,正该开始学东西的年纪,却因为家里那个恶毒婆娘的错,被人牙子卖到州城的那户黑心人家,白白耽误了这么多年的好时光。
听他之前的那说法,他这些年哪读过什么书、学过什么本事啊,她看的比自己这条命还重的她的孩子,一天到晚的,居然不是在干活儿,就是在挨打受骂、挨饿受冻。
文三娘估摸着,她二儿子认识的字,怕是还没她八岁的小儿子多呢。
事实也确实正如文三娘猜测的那样,宁启瑞认识的字,加起来都还不到二十个,就这还是他后面在耿家大车店做事时,自己偷偷跟人学的呢。
文三娘看向宁达,“孩儿他爹”
宁达眼圈儿泛红,“妹子、妹夫,你们看”
白崇和宁翠芝对视一眼,宁翠芝道:“只要你们舍得,尽管送来便是。”
以前他们也没少替宁达两口子照顾孩子,早就已经习惯代为管教宁翠芝的侄儿们了。
至于孩子们的口粮啥的,人宁达两口子次次都只会多送,绝不会少送或者不送,孩子们也都是懂事儿勤快的,眼里都有活儿,所以他们除了要多费心一点,其他还真没啥损失。
文三娘舍不得儿子,但又不想耽误儿子,她斟酌片刻,“过两个月吧,这两个月我和他爹帮他补补身子。”
她儿子接下来不仅要吃好的,而且还得喝汤药调理,这做饭、熬药,哪一样不是麻烦事儿?她还是自己先伺候儿子两个月,让他把汤药喝完再说其他吧。
当然,她也是真舍不得把刚回来的儿子送去他姑姑家。虽说宁翠芝一直以来都是个好姑姑,对宁启瑞肯定不差,可她和她男人,这不是都已经五年多没见过自己二儿子了嘛。
两家大人商量好两个月后送宁启瑞去白家村,跟着白景洲他们一起练武,白崇和宁翠芝就提出要带着孩子回家去了。
此时太阳已经快要落到远处的山尖尖上了,确实不合适继续耽搁下去了,宁达和文三娘就也没有再挽留他们。
一家五口顺利回到白家村,草草吃了些东西,就都洗漱了去休息了。
一直到第二天,白景洲带着弟弟妹妹从他们练武的那片空地回来,白崇和宁翠芝这才想起来,他们还没问自己儿子灵芝的事。
正好白景洲也打算和他们说这事儿,他把准备好的两个五两重的金锭子、两个十两重的银锭子,以及六两他之前攒下的私房银子拿给宁翠芝,“咱们家这次一共分到了一百五十两银子,除去住店、吃饭、雇马车的费用,我还帮启瑞买了些东西,感谢照顾过他的耿东家等街坊邻居。”
宁翠芝摸着白景洲推给她的金银锭子,脸上的笑容别提多璀璨了。
她侄儿被她儿子好运的正好遇见,她儿子还把采到的灵芝给卖了个这么好的价格,她感觉这两天他们家的运道可真是旺极了。
白崇对钱远不如对医术热衷,所以这会儿他可比宁翠芝要更加冷静。
他问白景洲,“你师父他们呢?没和你们一起回来镇上么?”
白景洲点点头,“他们要和老朋友叙叙旧,怕你们担心,就让我和文萱先回来了。”
顿了顿,他又给自己和顾文萱住店时身边没有大人跟着打了个补丁,“他们那位老朋友,性格和我师父两口子差不多,我师父师娘不想惹他不快,就没有贸贸然把我们一起领到他家。”
白崇表示理解,高人嘛,谁还没点儿怪脾气呢。
他道:“你们师父也真是胆子大,你们俩孩子拿着那么多钱,他们居然也能放心的下。”
要是换成他,他肯定会只给两个孩子几两碎银,大头儿全都自己带在身上,等回了镇子再转交给俩孩子,让他们带回家。
白景洲笑,“爹,对咱们家来说,三百两确实很多,但对那些有钱人来说,三百两又算得了什么呢?”
白崇:
白崇无言以对。
可不是嘛,远的不说,就说他们镇出了名家境殷实的那位柳员外,人家名下随便哪个小庄子,那价格都不止三百两了。
同理,他儿子那格外有本事的师父师娘,应该也只会把三百两视作一笔小钱吧?
这么一想,白崇顿时不觉得人家两口子心大了。这哪是人家心大呀,这分明就是贫穷限制了他的想象。
白景洲也没有就这个话题继续说,他道:“爹,等有时间了您不如去寻一下里正爷爷,麻烦他老人家帮我们和顾叔家留意一下村子周围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