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都市言情>凡仙逆> 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 考验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 考验一(1 / 2)

于是良知玉书的考验正式开始。

阳明先生道:“你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叶枫看了眼阳明先生道:“你确定要我回答这个问题?这句话可是道家喷儒家的话,你确定要我说吗?”

阳明先生,笑了笑,可惜他此刻的脸被叶枫打得有点变形了,看上去有点滑稽,甚至让看到他脸的别人都觉得有点疼,但是叶枫不觉得,因为他的脸就是叶枫打的。

阳明先生说道:“我虽然是儒家,我的心学也是儒家学说,但是毕竟也是‘儒释道’三家合一,我对道家也是有所研究的,而且这个世上最了解你的,除了知己就是敌人,所以我自然是很想知道,作为同样‘儒释道’三家合一,却走上完全和我相反道路的你的想法。”

叶枫平静地看着阳明先生,片刻后,叹了口气,回答道: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观点出自道家“老庄”之一的庄子之口,同时庄子在他的《庄子·胠箧》篇中,对这个观点进行了阐释。

“首先我们要明确:孔子因为开创了儒家学派,所以被后人尊为‘文圣’。在很多人的眼里,历史上第一个‘圣人’就是他。但庄子所说的‘圣人’,却并非专指孔子。庄子在原文是这么说的:‘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死了,大盗就不会再兴起了,天下太平而没有变故了。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中止。尽管重用圣人治天下,但还是让盗跖获得了最大的好处。

“所以庄子真正的意思是,连孔子在内一起都喷了。

“那么为何有“圣人”存在,大盗就一定会出现呢?这其中包含有庄子的“齐物论”的哲学思想。

“道家除了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外,另一个核心观点就是‘齐物论’。道家认为‘道’之分化两极,有善必有恶。道不可名,不可见,但无所不在,无所不含。无边,无际,无穷,无限,无终,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太极为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天地,乾坤,是非,对错,善恶,喜悲,成败,得失,福祸,凶吉……这种二元对立,就像太极的阴阳,互相对立,互相转化,互相依存,无限循环。这就是反者道之动的道理,也是道的规律。

“在庄子看来,没有贫,就没有富。也正是贫富差距的存在,才让人产生了贪婪之心。而在阶级方面,没有贵,就没有贱,这种人为树立的观念造成了阶级间的歧视。同理,没有圣人,就不会出现大盗。正是因为一些人抢占了道德的至高点,以自己的观念去约束别人,才会出现许多有“道德缺陷”的大盗。

“此外文中庄子还举出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小偷的例子。世间的聪明人为了防备开箱、掏袋、撬柜的小偷,他们会绑紧绳子,加固锁子。但是盗贼一到来,会顺手背着箱子、扛起柜子、挑着布袋溜走,他们还唯恐绳子和锁子不够坚固。聪明人所做的一切最后不过是拱手让人。而圣人为了公平,制造了斗斛来量谷物、制造了市秤来称东西,制造了印章方便通信,为了教化百姓宣扬仁义。但是大盗连通斗斛、市秤、印章甚至仁义都一连偷走,据为己有。

“第二个例子直接点名当时窃国大盗——齐国的田成子。齐国本来是姜太公的后裔当诸侯,而田成子杀了齐国君主就盗取了齐国,田成子不仅连齐国也盗窃了,连前一套领导班子留下的法规也一并偷取。他的后代在齐国经历了十二世,号称为齐。到了齐威王,他祖上是大盗,至他那时候又摇身一变成为明君圣王。

“《庄子》一书中说:盗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民间的小偷,只不过偷了衣钩这些微小的物品,就遭到刑杀,而那些盗窃国家的人,反而成了诸侯。打着神圣,圣人名号,而自己干着坏事的人,春秋时期多的是。如果你读《史记》,就会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今天儿子杀爸爸,明天弟弟杀哥哥,后天皇后杀妃子……其罪恶堪比大盗,这些人一旦上位,有了王权,就用仁、义、礼、仪去规范天下,去统治民众。从这个角度看,圣人和大盗,又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庄子认为所谓的孝、悌、仁、义、忠、信、贞、廉等等,都是人道毁弃,而人为标榜出来的东西,人皆循道而生,天下井然,何来大盗,何须圣人。以孝而论,乌鸦生反哺,羔羊跪乳,无需彰显孝道,而尽反哺本职。以专注彰显孝为宗旨的赡养,攀比成风,于是就有了孝子和不孝,最终有人无法满足所谓孝道,而放弃了赡养,以至于天下大多数老人无人赡养,那些本来孝道的人,被迫成了“大盗”中的一员。这个简直就是双输的局面

“庄子认为,正是因为这些所谓的“圣人”,不断提出新的观念,道德法则,所以社会才会一直动荡不安。毕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古代女子丧夫之后的是否改嫁问题,其实应该交给女子自由选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