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烽·烟> 第1308章:支援支援【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08章:支援支援【三】(2 / 3)

有风处无火,虽然山风凛冽,可是却将或是引到了马继增部的一方,这也使得马继增部徒增了伤亡。

说起来,当时袁祖铭逃离战场之后,带着残部慌不

择路的向护第一分部方向逃窜,但是他们却没想到在路上,路过一处半山腰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一个山洞,而这个山洞不时的散发出一种种怪味,出于好奇的心里,袁祖铭带着两个士兵就闯了进去,其实原本袁祖铭是看这处山洞的位置偏僻,而且因为山洞里不时的有怪味散放出来,所以他确定山洞内肯定还有出口,所以他想要看看里面的地形,来看看能不能将此暂时作为他们的安身之地。虽然袁祖铭慌不择路而逃,但是跟在他身边的残部还有将近两个团的兵力,而且他知道自己的部队肯定就四散在附近的地方,只要他们稍微寻找就能够与自己回合,果不其然,还未等袁祖铭从山洞里出来,就陆续的有好几对残兵找到了他们。

不过说起来,王文华知道作业袁祖铭一把大火之后,他却也发现了一个自己可以趁虚而入的空隙。那就是现在虽然马继增固防北洋第三炮兵关阵地,而且自己的外围还有四川将军杨森部虎视眈眈,但是他们这样的情况下,竟然还不敢轻易进兵,这其中肯定是存在原因的,绝不仅仅因为一个袁祖铭以及他手下的那一点部队驻防在北洋第三炮兵关阵地外,这里面肯定还有一些旁人不知道的原因,导致了现在的这种对峙的情况。

王文华知道,虽然现在他能够驻兵护本部城,但是实际上自己的后方供给、撤兵路线肯定都已经断绝了,而护本部城内虽然还有一些存余的粮食弹药,但是长此以往下去,只出不进,护本部必然成为一处绝境,所以王文华知道自己是无法长时间依靠护本部驻扎的,而起他也知道,自己手下的士兵虽然此时还表现的士气如虹,但是这几天的休整以及自己的大病,还有现在的战局态势,其实都已经影响到了他手下士兵的情绪,长此以往下去,士兵的士气会成倍的下跌,知道最后落得一个不战自溃的下场。而即便是士兵的士气能够坚持下去,可是没有了粮草的话,恐怕城内就要发生,甚至是兵变,到那个时候,无论是马继增还是吴佩孚亦或者是四川将军杨森谁都能够轻易的夺下护本部。

而且不单单王文华做了这样的安排,同时因为这些日子来他病重,城内都有他身患重病的流言,他相信这样的流言肯定马继增等人也是知道的,所以他还打算借着自己的患病,做一做文章,因为他已经重病几日了,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做什么前置的铺垫,王文华只是对外宣称自己的病势又有加重,而且还叫人在外围军中散布这样的消息,很多护的士兵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不遇的神情落寞,对于自己的未来生死,极为堪忧,而且不多时,就有人表示恐怕万一要是王文华不幸病故于此的话,那么他就投

降等等诸如此类的蜚语。

这样做其实王文华意在转移马继增等人的注意力,使得他们认为有可能兵不血刃的到后来收回护本部城,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希望,王文华肯定不会吧所有的宝都压在这个上面,而他之所以还要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能够使得马继增等人略微的分心几个小时,就足够了,只要天黑前马继增没有对现在的防御部署重新加重的话,那么对于他来说就已经是非常好的消息了,而且有句话说得好,未必别人非要刻意去帮你才是再帮你,有时候他们的不作为就是对你最好的帮助。

而就在王文华的部队即将正面攻击北洋第三炮兵关阵地,马继增亲自督战指挥抵御、反抗的时候,就在北洋第三炮兵关阵地的后面又燃起了熊熊大火,原来是袁祖铭部听到了北洋第三炮兵关阵地方向传来的枪炮声,打探之下,知道是王文华亲自率军督战,攻取北洋第三炮兵关阵地,袁祖铭便立即调动部队,除了必要的需要留守阵地的人员以外,其他的士兵皆带着枯木、干草,以及还没有用完的霹雳炮向北洋第三炮兵关阵地进攻,与王文华部对北洋第三炮兵关阵地形成夹击之势。

一夜的战斗,熊熊的烈焰将黑夜点燃,天明时分,火焰依旧炙热,而马继增部也在这一夜的大火以及护的夹击之下,终于坚守不住,放弃了北洋第三炮兵关阵地,向向西南方向撤退。这期间其实四川将军杨森部的骑兵是想要突围而后猛攻护本部,来一个围魏救赵的,但是没想到他们却遭到了护留守驻防部队的猛烈抵抗,虽然骑兵机动性好,但是护拿出了不要命的态势,同时凭借着略微的地势优势,终于还是抵住了骑兵的攻击,直到,北洋第三炮兵关阵地陷落,马继增率残部逃离之后,四川将军杨森部的也就此撤退,放弃了对护本部的攻击。

冯国璋镇守南京,二十万金陵兵纹丝不动,邻近五省各路督军皆不敢动,这样的情况对于我来说,实在是非常的不利啊,原本我以为我这边大兵讨袁,只要我一动,到时候冯国璋、段祺瑞等诸人都会发兵响应,即便是他们不发兵,就是作壁上观,同时也不会阻拦其他的将军们举兵讨袁的话,我的胜算就会大上许多,毕竟我远在云南,即便是我这一路所向披靡能够直取北、京,恐怕没有个三年五年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一旦内部乱了起来,各地兵马分分倒戈,这样一来的话,袁世凯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