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李辉也会和父母回李家寨老家。如果说李荣是回去参加财富竞赛,那么李辉回去更像是学习经商之道。虽然在各地参观学习过各种行业经营之道,但他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老家春节前后的同乡们聚会酒宴和连续几天的宗族大会。李家寨的春节,除了是财力比拼的竞技场,更是一场热烈的宗亲联欢,强化着所有李家寨人的内在誓言:“天下李氏是一家,家族比什么都重要。”
在李家寨,这个行业的开端都看似偶然。可以说,只要有一个人干出了名堂,很快和他沾亲带故的亲友邻居,一个村一个镇,便会形成产业。这里全民皆商的村子非常普遍,呈现出“传带帮”的裂变式增长。比如在寨东的亲戚们的带动下,寨西虽然位置偏僻,但村中的200户人家在全国开了超过200家金店。
如今的黄金首饰产业,以上水村为中心,水晶宝石加工和银饰,连同金银模具,形成了一条闪闪发光的完整产业链。在成为大汉黄金首饰交易市场霸主的道路上,上水村李家寨人共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手工制作为代表的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第二个阶段是裂变扩张,加盟店迅速占领市场,整个大汉天下,基本各个地区都有渗入,全部都是李家寨人的黄金珠宝加盟店。第三个阶段就是对市场垄断和控制。从黄金生产加工的源头开始,到批量生产,最新款式的设计,李家寨人都牢牢控制在自己人手中!
前两年,以李蘊开办的培训班开始教授本村人制作黄金的手艺,这成为李家寨人进军黄金行业的开始。当年,大部分人掌握这个手艺,学成到长安学着开店,到不久前往全国各地开店。黄金制作技术提高,加上古代婚嫁就有的亲戚朋友送金银首饰传统,都为日后打金业崛起埋下伏笔。
随着战乱结束之后,经济逐步复苏。
贫穷,是父辈的可怕记忆,连李荣也记得童年的窘迫。田地少人多,除了地瓜,田地上没有什么丰产的农作物。要吃饭,是李家寨人勇闯天涯的根本原因。
李万金的爸爸提到李家寨人以前,心生悲痛:“我们过去太苦了,小时候衣不裹身食不果腹。特别是战乱时期,逃荒要饭那一样我们都经历过。不过现在李家寨可不得了。”老人家记得,当年州府就数李家寨出去当兵的最多。出去当兵虽然有战死沙场的危险,但总是好过饿死,吃官家饭万一如同大将军一样能建功立业,那就光宗耀祖了!
要感谢大将军和少将军提携,现在有了一门手艺,年轻人多了一个求生的门路。
开打金铺从事金银饰品制作的人俗称“打金师傅”
因为用的是榔头、锉刀等工具,这个称呼似乎很适合于他们。
民间打金工艺相传始于春秋,盛于战国。
由于黄金具有柔软、易加工的特征,以及自古以来,人们对黄金饰品的喜爱,使打金得以成为一种职业,打金铺、打金街也随之兴起。
做这行最基本的工具有四种:榔头、锉刀、剪刀、吹筒,学这个最开始就要先会这四样,
一般都是拜师学艺,每天天蒙蒙亮起来练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
先是吹筒,过去没有高温焊枪,焊接就靠嘴巴吹,要焊得好,吹就得吹得平稳。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熟练的!
传统打金店全靠技术口口相传,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让行业的繁荣经久不息。
金银匠过去在古代南方地区叫“打金佬”,是一种专门打制金银首饰的匠人,与其他的传统行当不一样,金银匠是一门传统的细致的手艺活,这种手艺没有文字传承,只有学艺的时候不断的动手磨炼才能熟能生巧。
入行首先拜师当学徒入匠铺干各种杂活,比如给金银器铸铅、将金银砖打成薄片、打磨、拉丝、组装;然后师傅会点滴教给一些刻花手艺,更多的学习要在一锤一锤的敲打和枯燥繁复的技工中渡过,历经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出师。最后还要是悟性比较好的学徒才可以在金银匠的活计上登堂入室。金银匠的工具一般是砧子、锤子、锉子、钳子等,还有各式的模具等等。
过去各地民间普遍喜好的金银饰品都是应顾各需求而定做,一般是老牌的师傅手艺堪称精湛,就会备受青睐,顾客自然也会络绎不绝,甚至要订做。据说以前,打金的老师傅那里常常看见成群的主顾们进进出出于这些老牌的店铺,大家脸上堆满了笑容。因为旧时人家办喜事嫁女儿的金戒指,生儿子的银项圈什么的,都喜欢找老店铺制作。打金师傅小心翼翼操作工具,精雕细刻,一件件造型新、图案美的金银饰品就在他手下诞生。一年四季,那些店铺乒乒乓乓响个不停,那种敲打金属的响声,交织成美妙的乐曲,在时空里流淌…… 人们只在乎饰物的美艳,而金银匠的捶、敲、压、剪、刻、磨的过程,在一枚枚戒指、一根根簪子、一副副手镯、一个个项圈的光洁、华贵与精致之中也不会想到那些精美的银饰濡染过打金匠的多少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