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一支专业的科考队伍,并配备了先进的科考设备,包括4500米载人潜水器、万米深潜作业的工作母船“探索一号”以及一系列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科考队伍由多位资深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他们共同为这一历史性的任务做了充足的准备。
二科考过程
科考活动从2016年6月22日开始,至8月12日结束,历时52天,其中实际作业时间为37天。在这段时间内,“探索一号”科考船驶向马里亚纳海沟,执行了84项详细的作业任务。这些任务包括深海探测、样品采集、原位实验等多个方面。
在科考上收获满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突破万米深海禁区:此次科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海洋科技界对万米深海不再是禁区。这是继“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后的又一里程碑,显示出中国在深海探索领域方面取得了的显著进步。
2在国际科研方面上获得了以下突破:
a单次获取大量海底水样:在万米深度,通过“原位实验”号深渊升降器和“天涯”号深渊着陆器,单次获取了超过100升的海底水样,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b成功获得完整地震剖面:使用国产海底地震仪(obs)在挑战者深渊西部首次开展主动源人工地震勘探,成功获得了一获得9150米水深箱式沉积物样品:利用船载绞车系统和沉积物采样设备,获得了9150米水深的箱式沉积物样品,创造了同类型深海装备作业深度的新纪录。
c创造了多项中国纪录:
1“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进行了8000米级、两次9000米级和两次万米级下潜应用,最大潜深达10767米,成为中国首台下潜深度超过万米的无人自主潜水器。
2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达到5751米,接近国际上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3国产海底地震仪(obs):工作深度首次突破7000米,最大工作深度达7731米,刷新了国产地震仪工作水深的新纪录。
4海底停留作业超12小时:“海角”号和“天涯”号深渊着陆器、“原位实验”号深渊升降器共进行了17次大深度下潜,最大深度达10935米。
5“探索一号”船的探测能力:具备了6500米以深海洋的常规探测作业能力。
6万米温盐深剖面数据:利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获得了2条9000米级和2条万米级水柱的温盐深剖面数据。
7万米水深大生物样品:通过深渊着陆器和升降器共进行了13个潜次的大生物诱捕实验,获取2000余个大生物样品,包括深渊专属的狮子鱼以及未知物种。
8深度序列完整海底沉积物样本:成功获得了从7000米、8000米、9000米到最大水深10822米的海底沉积物样本。
9万米级的马里亚纳海沟水样:成功获得了深度序列完整的马里亚纳海沟水样,最大采样深度达10900米。
10水体微生物收集:完成了近10个站位的科考意义原位水体微生物收集工作,最大深度达7850米。
这次科考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取得的科研成果,更在于它开启了中国深海科学研究的新篇章。通过这次科考,中国科学家们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深海数据和大生物样品,这些数据将极大地促进深海科学研究的发展,并为中国海斗深渊科学研究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此外,这次科考的成功,也展示了中国在深海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深海科学研究中的地位。通过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全人类更好地理解深海环境,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2016年的中国海洋首次万米深渊科学探索,不仅是中国深海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国际深海科学研究史上的重要事件。通过这次科考,中国科学家们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勇气、智慧和实力,为全人类的深海科学研究贡献了重要力量。
这些历史性事件和成就展示了中国在深海探索和勘测领域的持续进步和发展。那么,在海洋科学研究中深海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呢?
深海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极端且独特的,具有以下特点:
1黑暗环境:深海缺乏阳光,因此大部分深海区域处于黑暗状态。阳光通常只能穿透海水表层几百米,超过这个深度,光线就不足以支持光合作用。
2高压环境: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例如,每下潜10米,压力就增加大约1个大气压。在深海数千米以下的环境中,压力可达到数百甚至数千个大气压。
3低温环境:深海的温度非常低,通常在0°c到4°c之间。只有靠近海底热液喷口的地方,温度才会显著升高。
4食物匮乏:深海中的食物来源非常有限。上层海洋通过有机物的沉降为深海提供食物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因此深海中的食物链通常依赖于少量的有机碎屑和化学合成作
5特殊生态环境:深海中存在一些特殊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