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第三百五十三章 恢复旧制,靠实力说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五十三章 恢复旧制,靠实力说话(1 / 2)

柏灵筠继续道:“西汉时有十几位公主被送往西域、匈奴等地和亲,可弱一些的东汉却是没有此例,但后世若是要想获得边境暂时的安定必是要恢复旧制的。”

曹爽笑着道:“灵筠放心,待日后天下一统,我亦是不会同意大魏如此做的,毕竟这靠女子和亲换来的和平怎是真正的和平,与草原上那些人打交道,

总归是要以实力来说话的,就像当初武帝之时一般,只有将他们打怕了、方才能让他们不敢南下。”

“和亲”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有公主或者宗室女子和亲的记录。

和亲的自古有之,据史书记载,周襄王时期,襄王娶狄女为王后,进而与戎狄一起举兵伐郑,这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事件,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七天七夜之后才得以脱身。

此后,西汉开始推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中原女子以公主名义下嫁匈奴单于,以求得边境安宁。

自汉初开启了和亲之门后,这似乎就成了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相处的一种重要政治手段。

两家关系紧张的时候和亲,暂时缓解一下双方的矛盾冲突,两家关系融洽的时候也和亲,继续深化这种来之不易的和睦关系。

可是,大多数情况下,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和亲都是被迫的。

由于中原王朝的军事实力羸弱或者国力不强,无力开启远征暴走模式,只能牺牲一个女人的幸福,与游牧民族建立“翁婿国”的关系,达到稳定边疆、和平共处的目的。

但是有句老话说得好:实力决定一切!

牺牲女人的幸福来换取和平,对中原王朝来说,不仅是一种莫大的羞耻,换来的和平也只是短暂的表面现象,难以保持长久稳定。

“和亲”从此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并非每个王朝都能接受“和亲”,

东汉历史上是有过“和亲”之议的,但未实行。

东汉初年,匈奴实力强大,经常抄掠边境,成为东汉最为严重的威胁。

东汉因忙于国内统一战争,无暇顾及,曾寻求改善双方关系。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匈奴单于遣使东汉要求和亲,未获准许。建武二十四年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附汉,北匈奴则继续盘踞漠北,与东汉对抗,同时又不断遣使请求和亲。

北匈奴为了求和亲,大量贡献马匹、皮毛,又带来西域诸国的商品贡献,结果仍为汉光武帝所拒绝。到了汉明帝,汉章帝时期,北匈奴仍继续多次请求和亲,但同时又数次侵犯东汉边境,最终被东汉击溃。

第二个是宋朝,宋朝虽以“积贫积弱”着称,但却从未与外族和亲。

在历史上,辽国和金国曾经成为宋朝可能的和亲对象,但均未实现。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时,辽国在谈判中曾要求“和亲”,宋朝没有同意。司马光《涑水记闻》称:“虏兵既退,来求和亲,诏刘仁范往议之,仁范以疾辞,乃命曹利用代之。”

北宋末年,金灭辽后,乘势攻宋,攻陷开封,俘徽、钦二宗,称为“靖康之耻”。

根据《宋史》记载:在此期间金人也曾对宋提出“和亲”的要求,《沈与求传》:“上曰:朕以二圣在远,屈己通和……与求曰:和亲乃金人屡试之策,不足信也。”

但这种国弱之时还不答应结亲的便是没有什么意义,自己不给别人也会来抢的,只有在国力强大之时方有足够的底气、实力来拒绝此事,也只有像后面的明朝方才硬气的做到了此事。

明朝也始终未与周边民族和亲。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为迎回英宗,曾有大臣建议与瓦剌和亲。

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周叙上书称:“盖殿下于圣上,亲则兄弟,谊则君臣,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宜与君臣如越王之卧薪尝胆以报吴仇……若能即返圣驾,则结好和亲,世世利赖。”周叙认为,明朝与瓦剌虽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为了迎回英宗,可以采取和亲的权宜之计。

日本也曾提出与明朝和亲,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军大举进犯朝鲜,李如松等率明军入朝击败日军,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后,双方停战议和,在谈判之中,日本丰臣秀吉提出明朝把公主下嫁天皇(和亲)的要求。最终,瓦剌、日本均未能与明朝和亲。

柏灵筠继续道:“昔日武帝能做到平定北方的匈奴,迎回蔡邕的女儿,妾身和两位姐姐皆相信夫君也一定能做到。”

中平六年,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将并州的董卓和丁原都调进京城勤王,此二人将并州主力军队也都带走了。

这样并州就形成了力量真空,给匈奴、黑山等外族力量填补这个力量真空,东汉对并州完全失去了控制。

外族力量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想逐鹿中原,参与到中原的割据混战中去,捞取更多的好处,蔡文姬便是这个时候被匈奴掳掠去的。

初平三年,于夫罗联和白波、黑山趁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之机进攻兖州,此时曹操任东阳郡太守,郡设立东武阳,军队驻扎在顿丘。

在内黄之战中,曹操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