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第三百四十八章 比不上的繁华,五都之首洛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四十八章 比不上的繁华,五都之首洛阳(1 / 2)

再好的宴会终有散场之时,曹爽府上今夜的宴会亦是在尽兴、夏夜的炎热当中散去,

受邀的大小官员和诸位夫人们便各自登上了门楼处的车马,而后开始向府外散去,点点灯光渐渐向远处的宜寿里、永康里、凌阴里、衣冠里四坊而去,星星点点隐没在黑暗之中,

很少能有官员的府邸能够坐落在这步广里,毕竟曹爽府邸的旁边便是武库重地,除了曹爽也没有那个臣子敢把府邸修在此坊了,

曹爽在门楼上吹着夜晚的凉风,与蒹葭、柏灵筠、孙鲁班一起目送着赴宴之人的离开,望着那不远处的皇宫和各坊稀稀疏疏的灯火感慨道:“这洛阳不愧为我魏国五都之首啊,想必成都、建业亦是比不上的,等过些年,为夫定要带着你们去成都、建业看看。”

曹爽心里却是想着哪怕是洛阳亦是比不上二十一世纪的一个省会夜晚的繁华,但在这里却是让他拥有了以前所没有的一切,可是要守住这一切又是何其的不易啊!

曹魏与蜀、吴两国的不同点之一便是设都城多,足足有五个,其余几个虽然不出名,但却也是另外两国所不及的,

很多王朝出于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多种考量,除了首都之外,还会选择一些其他重要城市设为都城,从而达到发挥其区域中心及战略要地的作用。

秦国时期就有旧都雍城和新都咸阳;东汉王朝则设置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

然而,曹魏却算是其中的一个“异数”,其疆域不过是北方的半壁江山,却破天荒的设置了五座都城,对此《三国志》记载“(魏)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其都城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很多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一统王朝。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古都,其建都历史可以追溯到东周平王东迁时期,同时也是东汉王朝的首都。

尽管在汉末军阀混战中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后来汉献帝移都许昌(当然更多的是被曹操所“胁迫”),但作为东汉王朝的首都,其正统性和权威性是毋容置疑的。

曹操就一直在重建修复洛阳城,在其执政后期更是长期居住在洛阳,其心思和用意不言而喻。而到了曹丕上台之后,更是在洛阳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当然是无奈之举)。

以此作为曹魏王朝的首都,其实也是向天下证明自己才是东汉王朝正儿八经的正统继承者(当然吴蜀两国不会这么认为)。

除了政治上的考量,洛阳在地理上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略的。洛阳周边既有黄河天险,又有太行山、伏牛山、嵩山等群山环绕,可谓是“山川都会”。更兼有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建都于此本身就有“中天下而立”的磅礴气势。

长安在东汉时期一直作为陪都存在,汉末时期也遭到战争破坏,而且一直也未得到很好的修复,所以导致在当时的地位不如洛阳,然而长安毕竟是古都,好歹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除此之外更起到军事重镇的作用。长安南面不远,隔秦岭天险相对就是蜀汉政权控制的汉中地区(而蜀汉多次北伐也是以夺取长安为战略目的),而长安西面,则是羌族等游牧民族聚集区。

也因如此,曹魏一直在长安地区集结重兵集团把守,而坐镇于此的也都是曹真、司马懿、郭淮等帝国宗室或重臣大佬。

可见长安这座西都,对于曹魏来说,军事上的意义更为重要,堪称是曹魏西部国防前线的桥头堡。

而南都许昌则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同在豫州的许昌距离洛阳不到四百里,在如此“近在咫尺”的距离又设置一个陪都,在史上并不多见。

曹操当年将汉献帝迁居于此,从而开始了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生涯,可以说是其开创霸业的起点,对于曹魏来说意义非凡。

但实际上许昌由于汉献帝的存在逐渐成为了“拥汉反曹”方的“根据地”(当然还是在曹操一方的严密控制之下,翻不起太大的浪花),曹操后来其实更多的时间居住在邺城和洛阳。

可以说,将许昌作为陪都,除了巩卫洛阳以外,更多的是看重其在政治和历史上的象征意义。

北都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则是曹魏政权的“大本营”,

邺城尽管名气可能不如长安和洛阳,但也是历史悠久的古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在此建都,不过并没有大一统王朝)。

曹操在击败袁绍之后就开始经营邺城,后来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乃至魏王之后,邺城就成为了曹操的王城,曹操更是大兴土木,兴建了着名的铜雀台等建筑,曹魏宗庙也兴建于此。可以说,邺城对于曹魏来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大本营”,建都自然不在话下。

除此之外,邺城地处黄河北岸,在此设都,也可以威慑北方匈奴、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巩固北部边境。

东都谯城(今安徽省亳州市)是曹氏宗族的“龙兴之地”,

将家乡故里作为都城,堪称不少豪杰枭雄的“一贯操作”,想不到吧?此时的曹操便有了如此开创性的举措。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在灭秦之后定都家乡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