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第二百六十九章 红枣粥,当初封侯的甜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六十九章 红枣粥,当初封侯的甜味(1 / 2)

全琮不急不缓的喝完漆碗里已经被自己吹得温热的粥满意的点头道:“这是红枣粥吧?有红枣的味道,一碗下去全身的力气都在慢慢恢复,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

粥是世间第一大补物,经常喝粥对人体的好处就如同吃人参一样滋补。

老人、孩子以及脾胃虚弱的人用喝滋补粥的食疗法来治病。“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多种多样的食材可以达到更好的滋补效果。

全寄接过漆碗递给左右道:“启禀父亲,正是用上好的红枣熬制的,可惜今年的寒食节早就过了,要不然在那时喝粥方才应节啊。”

自周朝始,每年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寒食节便是食粥的日子。寒食节时,规定禁火食冷食。

民间“寒食三日,捣杏仁煮作粥。”由于粥制作方便,冷热皆宜的缘故,成了人们寒食节的主食。

全寄又笑着道:“其实这粥本就是要煮给父亲养生的,毕竟这红枣本就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孩儿看父亲昨夜这么晚也没睡,便想在今天早上让他们给父亲煮一些。”

全琮捋着胡须颇为满意的道:“寄儿有心了。”

从古至今,中国粥的品种、类别有很多,各地食粥风俗也是千姿百态。当时的王公贵族将粥视为养生之宝。

随着粥的品种增加,粥的用途也有不断的延生,不仅仅用于果腹充饥,还用于治病养生。

中国的粥从两千五年前开始用作药用。由于中国注重养生的传统,经医学家多方研究后,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食疗法,用五谷杂粮进行食补,将粥品入药,药粥就是其十分重要的一支。

《黄帝内经》云:“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药粥”成为一种独特的食物存在,是集治病养生和果腹于一体的食物,并一直延续下去。

《史记》记载淳于意用“粥“”治疗齐王的阳虚痹。他告诉齐王:“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最终,齐王痊愈。

西汉时便有服食青梁米粥治疗蛇伤的药粥方,堪称中国最早的药粥方。《伤寒论》中张仲景令患者服用桂枝汤后,啜热稀粥以助药力。

秦汉时期,粥的食用、药用功能开始高度融合,从而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粥不仅有治病的药用价值,还有很高的养生价值。它味美、滋润,被奉为“养生圣品“,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粥在中国的饮食中是一种很普遍的东西,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对它异常青睐,哪怕是东吴大司马全琮也不例外。

它曾是权势的代表,也曾是贫穷的象征。

随着粥文化的不断发展,食粥赐粥不仅成了礼节,很多节日喝粥的习惯也演化为了现在的习俗。

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食粥以调剂胃口、延年养生;穷苦贫困之人食粥以果腹充饥,节约开支。

早在300年前的西周,粥就被列为王公大臣的“六饮“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粥的品种有不断的发展,秦汉时有“麦粥“、“豆粥“之分,并且成为招待贵宾的食物,甚至是上位者用于奖赏的食物。

全琮感慨的道:“想不到时光荏苒,仿佛转眼间三十年的时间便已过去,美人也由青丝变白发甚至是早已逝去,吾也垂垂老矣,想当初陛下第一次赐甜豆粥给吾,

还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吾向奏议讨伐关羽之计后,吕蒙大都督白衣渡江取荆州那年陛下封吾封为阳华亭侯的晚宴之时,

那粥的滋味真是香甜啊,兴许不仅仅是因为在豆粥里面加了石糖,更是有着陛下的赏识、封侯的喜悦加在里面方才如此之甜啊!”

早在商末,人们就已经懂得从谷物瓜果之中提炼麦芽糖的工艺。

《诗经》之中有记载:“周原抚抚,堇荼如饴。”

意思是周人迁徙到了周园地区,发现这里的土地肥沃无比,种出的瓜果蔬菜也和“饴”一样甜。这说明,在周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并提炼“饴”这种糖分了。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饮用糖浆糖文化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糖已经有了部分的分类。

在《礼记·内则》中有记载:“甜食者,“枣、栗、饴、蜜。”

而里面的饴,其实就是现代社会的麦芽糖。人们懂得将各种糖分类,可见人们对糖类已经产生了不同的需求,在获取糖浆方面,也有了详细的记录方法。

《楚辞·招魂》中说:“腼鳖包羔,有柘浆些。”

里面的柘浆,指的就是甘蔗的糖浆,在战国时期专门供人们饮用,饴糖则是在麦芽之中提炼出来的。

《楚辞》里有证明:“巨妆蜜饵用长是也。饴汤用麦药或谷芽同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畅,故医方亦收用之。”

《书经》里也有提炼饴糖的方法:“稼稿作甘。”

可见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人们用麦芽或者谷物之中将饴糖熬制出来,甚至也可以作为医用。

秦汉时期,糖作为贡品,成为了稀罕物秦汉时期的人民,在之前提炼饴糖的工艺上,又加以创新。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放,更是引进了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而糖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改进。

刘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