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方面来说,苏浩实际是一个很喜欢遵守规则的人。
因为他们全家都是当前社会规则运行下的既得利益者。
但每个行业圈子都是有自己的一套运行规则。
苏浩进入影视圈一年多,目前对当前的这套规则不说熟稔在心,也是基本都清晰明了。
只是让他很不爽的是,在这个圈子里,有很多既得利益者所作所为实际都是在破坏规则!
也就难怪,九十年代之前令人敬仰的文艺圈慢慢变成了今天的娱乐圈,而且给大众的印象越来越差。
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但很多人其实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有问题的。
就比如原时空后世2020年,因为疫情,影院被迫歇菜,原定春节档上映的电影都只能紧急撤档,等待疫情过去再行上映。
偏偏有个“大聪明”,不甘心自己电影上映不了,影响自家公司的股价。
于是在电影从原先撤档后,直接将电影版权卖给了流媒体的字节传媒,拿着6亿现金全身而退——绝对的大赚特赚!
毕竟如果走正常的院线上映,得票房超过18亿,片方才能拿到那么多,而且回款还得至少大半年以上才行!
也就难怪后世为啥大部分片方都喜欢跟发行方签署票房保底协议了,属实是因为以往回款周期过长,资金链扛不住啊!
而且那部电影质量其实相当一般,真在院线上映,跟其他众多优秀质量的电影同台竞技,最后票房结果还真不好说。
只能说片方确实很聪明。
然后字节传媒依靠这部春节档电影,强势引流,股价反而大涨。
而众多被困在家的民众,也是有了一部免费的春节档电影看,心情也是大好。
此举好似多赢。
个屁嘞!
这世上就不存在只赢不输的事儿!
总有一方是输家。
没错,看似这部电影的片方,字节传媒的流媒体,还有有电影看的民众们都有的“赚”。
但这不就反衬那些老老实实遵守社会规则的片方都是SB吗?
还有那些院线商,本来电影没法上映他们就没有收入,偏偏不少影院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五险一金,还有影院的租金、水电啥的还得继续缴纳,只投入没有产出,让大家都很受伤。
关键现代企业,为了发展大都都得从银行贷款,越是大公司贷款就越多!
前面那些支出其实还是小头,贷款那块才是最要命的!
经济下行,银行也不好过,怕那些贷款都成了死账,无奈催要的紧。
博纳影业集团副总裁黄巍,有很多人都说是因为这些问题压力过大而自己想不开走了绝路了,也不知真假。
要是片方、发行方和院线等都同进同退,有难大家一起当,也没什么。
可偏偏那个“大聪明”自己半道跑路享福,把在受难的其他人都反衬成了大傻子!
那么,也就不要怪自己后续的电影会被业界以及观众们给抵制了。
好吧,相信大家都知道那个“大聪明”就是徐征。
那部2020年春节档唯一赚的电影就是他执导的《囧妈》。
既然吃相那么难看,也就别怪业界们后续自发的抵制他的电影了。
如2023年徐征监制的电影《爱情神话》,总票房才2.6亿。
完全就是跌落神坛了啊!
可为啥后续很多观众也抵制起他的电影了?
一方面,他这种行为后续被披露出来,让很多人都看不惯。
世人大都喜欢仗义的人,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是大家都信奉的准则。
因而对这种徐征这种绝对的利己主义者,通常都很厌恶。
偏偏这已经不是徐征第一次这么干了。
最早是在《人再囧途之泰囧》,徐征依靠这部片子赚了大钱。
黄博因为信任他,用片酬折算投资入股,也拿到了丰厚的回报,据说有3000万之多!
王保强此前因为有顾虑,没敢投资,只拿了200万的片酬——其实真不算多了,以保强大哥当时的咖位,这都算朋友间的打折价。
如果是真仗义的人,因为片子大卖,不得给主创再包个大红包?
主要就是应该给王保强。
毕竟一部电影三个主演,两个都拿到了高额回报,而最后那个拿得少,多少都应该表示一二。
这才是维持朋友间感情的长久之道。
可徐光头显然不那么想。
他觉得这部电影大卖他自己的功劳最大,再说王保强都已经拿了片酬了,既然之前不信任他,他又为啥给王保强发红包?
这时候的徐征,显然忘了“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
对于这种情况,保强大哥没有说一句怨言。
在王保强看来,确实是他自己先前胆儿小了,所以赚的少不能怨他人。
不过后面的《港囧》,王保强就想着以片酬入股。
但那时候徐征已经膨胀了,在他看来,有《泰囧》那部大卖的前作在前,这部《港囧》必定是会继续大卖的。
那答应王保强的要求,就等于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