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善长并无过多在意,毕竟他身为老朱的开国元勋,加之封公。
如今还是左丞相,儿子又迎娶公主,身边亲戚也已拜官,此已位极人臣们,还需要担心什么?
但弹幕所言,却令其手脚冰凉。
天幕无视李善长复杂的情绪,画面继续。
【在朱元璋的情报机构检校中,有个得力干将,名叫杨宪。】
【他多次上奏朱元璋。】
【说老大,经过我的调查,发现李善长这个人,无大才,不配为相。】
【不配当丞相。】
【大家猜到没有?】
【这个杨宪是李善长的对立派,浙东派的人。】
【朱元璋听了以后非常生气。】
【说李善长很早就跟随我了,虽然确实不配当丞相吧,可至少有苦劳啊,这话你以后别说了。】
【朱元璋嘴上说不要,可很快把就杨宪调任中书省,调去了李善长的部门,中书省。】
【掺沙子的意图很明显了。】
【他不希望帝国核心管理部门中书省,是李善长一个人说了算的。】
【李善长听说,朱元璋安排浙东派的杨宪,进自己的中书省,马上嗅到了阴谋的味道。】
【老伙计朱元璋,这是要削我的权啊。】
【不行,我也得赶紧培养一个,完全信得过的帮手。】
【李善长一琢磨,想起了一个大箱子,里面装着黄金300两。】
【胡惟庸的前半生,当得起一个庸字。】
【胡惟庸,今安徽定远人。】
【划重点。】
【安徽定远,朱元璋老乡,妥妥的淮西派。】
【他早年在元朝做小官。】
【朱元璋刚起兵,连大城市南京都没去过呢,胡惟庸就投奔了朱元璋。】
【不得不说,胡惟庸的眼光很独到,可他看上了朱元璋,朱元璋却没看上他。】
【朱元璋先是让胡惟庸担任了元帅府奏差。】
【送信的。】
【胡惟庸通过不懈的努力,升了官,身为了写信的,宁国主簿。】
【又通过不懈的努力,当上了知县,县委书记了。】
【然后是湖广金事。】
【可不算快。】
【别忘了,他可是朱元璋的创业元老级人物。】
【要知道只比他早一年入伙的李善长,已经做到左丞相了。】
【可想而知此时的胡惟庸,内心是苦闷的。】
【这要是在小说里,胡惟庸的老婆,高低得跳出来骂两句。】
【瞧瞧你这没出息的样儿,看看人家隔壁村的李善长。】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平庸了十几年的胡惟庸突然就开窍了。】
【他给昔日的老乡、老同事,如今的老领导,李善长,送上了一份大礼,黄金300两。】
【能送得起如此豪礼,可见胡惟庸这几年,官当的也不干净。】
【干不干净放一边,大礼很有效。】
【没过多久,李善长就把胡惟庸调到了京城,担任太常卿。】
【主管祭祀、宗庙、朝会等文化活动。】
【三年后,胡惟庸就被调进中枢,任中书省参政知事。】
大秦位面。
“一路未晋升,原是未送礼。”
嬴政看着天幕,这样的发展着实有些黑色幽默。
而且根据天幕中所言,名为胡惟庸的官员,努力的如此多年,却只是一介小官。
但这样的官员,虽不知怎么送礼,却获得了如此多的贪污,整整黄金300两。
这还只是送出了礼物,若是自己享用,怕是更多贪墨。
“这是真不会做官吗?”
嬴政自语,他身后李斯亦是一脸不赞同。
能够获得如此多的贪污银两,那可太会做官了。
即使后世,与如今大秦相异。
从后世旁白的言语间,亦能看出,这绝不是小数目。
此人为官十余载,竟有如此多银两,贪墨数量惊人。
若是让嬴政来,也绝不会重用此人。
“李善长真是糊涂。”李斯摇了摇头。
如此多年胡惟庸未得重用,不正是说明,朱元璋并不想用他。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已经做到如此地位的李善长,却仍要为了黄金,选择托举如此蠢材,真是难以言说。
君臣二人皆是摇头。
天幕之中,继续的画面。
【咱们介绍一下,这个中书省到底是干什么的吧。】
【在明朝有三大中枢机构。】
【其中中书省总天下之文字。】
【都督府统天下之兵权。】
【御史台正朝廷之纪纲。】
【具体点。】
【中书省管啥?】
【简单来说事无不统。】
【啥都管。】
【权力之大远非都督府和御史台能比的。】
【中书省的大领导就是丞相。】
【真正的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胡惟庸如今进了中书省,再想进步进步,那就得当丞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