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一看那粗壮的枝叶,就知道这株人参不会小。
张汉水笑着上前查看,果然不小,而且是大参,检查了一下,还是五十年的一株人参。
五十年参比起百年的,虽然比不了,但也是半百的,也很值钱。
比起那些二、三十年的参,这株五十年的就太值了。
马上开挖,今天这一株五十年人参,也算是最大的收获。
这些日子长白山的空气有些干燥,已经十几天没下雨,上次那场雨也没下多大。
不知道下一场雨什么时候能下下来。
张汉水蹲在地上,绑上红绳,取出工具就开挖起来。
这株人参入根的土质比较松软,也就更好挖一些,能节省不少的时间。
大约半个时辰,这支五十年的人参已经被他挖了出来。
又找了一圈,没有找到大的,多数是五年以下的人参,看看天色不早,也就收工了。
刚好回到小木屋,已经是傍晚时间,哑女抱着妹妹正在院门口张望着,见他回来,马上迎了上去。
院子里的卫生打扫的干干净净,张汉水看在眼里,不得不说,哑女很勤快,很自主,这是好的。
不过也懂事的让人心疼,如果她的父母还在,那是不是就是父母的宝,不用委屈求全生活在别人的屋檐下讨生活。
有句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已的狗窝”,这句话足以代表人们在寄人篱下时的一种心理感受。
别人家就算再好,也不如自已家住的舒服,自在。
但她父母双亡,年纪又小,除了寄人篱下似乎没有太多选择。
忙了一天,他也是真累了,坐在院中的木椅上休息一下再说。
哑女马上给他倒了一杯凉茶叶水,端来让他喝。
“谢谢。”张汉水接过,一口饮尽,那是真的爽。
人在劳累,口渴的时候,喝上一杯水比什么都强。
“你叫什么名字?”和哑女相处了快一个月,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哑女听了,马上比划起来。
“梅什么?”
哑女摇摇头,继续比划。
“什么梅?”
哑女又摇摇头,继续比划。
“子什么?”张汉水猜测道。
哑女再次摇头,继续比划。
“梅子?”
哑女这次终于是点点头,露出了笑容。
张汉水这才知道,原来哑女叫梅子。
这个名字,还算可以。
“梅子,那以后我就叫你梅子好不好?”
哑女赶紧点点头。
“那你妹妹叫什么?”
她指了指一边的两只小老虎。
“虎什么?”张汉水问道。
哑女赶紧比划了几下。
“什么妞?”
哑女又连连比划?
张汉水:“虎妞?”
她赶紧点点头。
“这是你娘生前取的吧?”
哑女又点点头。
“大名呢?”
她摇摇头。
“你认字吗?”
如果认字的话,大名应该知道,不认识字,那就没法子了。
而且识字,和她沟通起来就方便的多。
不懂手语,那就用笔写出来,这样子适合于和所有人交流。
自已和她交流起来也方便的多。
哑女摇摇头。
十岁了,不识字,就表示她还未进过书院的大门。
不过这年头,也很正常。
就是林家沟,也有不少孩子十几岁了,还没进过书院门半步。
相对来说,这年头的乡下,连饭都吃不饱,父母也没啥心思放子女去念书的。
而且念书,还要交学费,连吃都吃不饱,家里孩子又多,哪来的余钱交学费,交不起,家里又缺劳动力。
就算到了学校,有些孩子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被父母叫去干活,哪里学的进去东西。
当然,也有些开明的家长,是希望自已孩子去学校学习知识,识文断字的,但在这年头不多也是真的。
不识字,自已倒是可以先教她一些简单的。
比如一到十。又比如阿拉伯数字1-10,加减乘除,拼音字母,这些入门教程,还有她自已的名字,都可以教教。
下半年的时候,看看能不能送她去村小学上上学啥的。
虽然她是哑巴,但不聋,完全不用去聋哑学校,也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听老师讲课。
虽然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可以写出来举牌回答,效果虽然差些,他也是可以的。
只是学费与生活费,就得他来负担。
张汉水也不差这五毛、一块的,帮帮她也没什么,就算为自已积德行善吧。
60年代,一个学期的学费,应该就在八毛到一块钱的样子。
而且是一次性的,中途不会增收任何学杂费。
相对来说比较便宜。
当然,不包吃,路远的,自已带饭,早晚回家吃,近的,中午也可以自已回家吃。
“那你想学认字吗?”
哑女没有摇头,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