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汉末雄风> 第九十九章 凉州暗流涌,北境风云动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九章 凉州暗流涌,北境风云动中(2 / 3)

如何?冬小麦确可与高粱1年两熟乎?”

荀彧对冬小麦极感兴趣,因为其人老家颖川郡,也已种上了冬小麦。

能多收1季粮食,谁不愿意试1试?

何况…

赵旻笑着颔首:“大人尽管放心,毫无问题。旻有1事相询。大人可知曲辕犁?”

荀彧呵呵1笑,抚须自得。

“阿旻,此犁甚妙也!1耕牛、1壮丁,自朝至夕,可耕田6亩而有余。屯田之所自不必言,便连颖川士人亦对此赞不绝口也。

故而,某对冬小麦、高粱1年两熟深信不疑。”

赵旻放下心来的同时,又忍不住默默吐槽:老子若做出腐植酸钠实现增产,不知会不会惊掉你云淡风轻荀令君的下巴!

赵旻脑洞大开:你荀彧既不允许老子征伐河套匈奴,老子便趁机攀1攀科技树。

对!面粉、酵子、纯碱…老子要蒸包子、馒头、花卷、发糕!馋不死你们!

这些基础的化工产品,根本难不倒赵旻。

然而…

赵旻突然想起1事。

“大人可曾与伯喈公有旧?”

赵旻说的,乃是蔡邕蔡伯喈。

荀彧微微1怔:“伯喈先公?其人与某先父、及叔父交情匪浅,奈何王子师独断专行,某叔父虽苦劝,亦未能救其人性命。某每思之,皆惜哉!痛哉!”

荀彧的父辈,便是大名鼎鼎的颖川荀氏8龙,蔡邕与其8人有交情,不足为奇。

荀氏虽为名士,但彼时王允已被独揽的大权冲昏头脑。

所以,即便有马日磾和杨彪这两位朝堂大佬出面,也最终未能从王允手中救出蔡邕。

说来讽刺,国贼董卓善待名士,而王允却以清算之名诛杀名士,究竟谁善谁恶?

历史真有趣!

因想起往事而陷入忧伤与哀戚的荀彧,突然反应过来。

“阿旻何出此问?”

赵旻抱拳:“大人,旻曾听闻,伯喈先公之爱女昭姬,此时便在匈奴左贤王王帐!”

蔡琰字昭姬,为避司马昭之“昭”讳,被西晋史官们改为文姬。

荀彧霍然起身。

“阿旻,随某来!征伐河套匈奴之事万万拖延不得!”

赵旻虽有些不明所以,但还是乖乖跟着荀彧翻身上马,率亲卫向城外疾驰而去。

他们这1出城,便是半日。

直至傍晚之时,荀彧、赵旻2人,才在后者亲卫护卫中,匆匆返回许都城中。

此时,暮色苍茫,许都炊烟袅袅,亮起万家灯火。

赵旻俊脸上,犹然残留着1丝震惊之色。

他至此方知,曹操在初期,乃至在征伐袁绍的高光时刻,如此重视荀彧的原因。

于是赵旻盛情邀请荀彧,同去杨彪府上用宴。

赵旻凯旋之时,是上午卯时初,大概9点过,中午他与荀彧用过饭后,便去见刘馥和夏侯渊。

2人回杨府时,已是近戌时。

赵旻忙碌了1整日。

【作者题外话】:无论《3国志》、《续汉书》、《后汉书》还是《资治通鉴》,夏侯惇的缺载情况均极为严重。

其本传自兖州平叛后(西历194-195),便跳跃性地转入“太祖平河北”,即曹袁之战(200-207)。

时大旱,蝗虫起(指兖州之乱),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魏书9夏侯惇传》

毋庸置疑,其中缺载部分,必与袁绍有关。

若非袁绍影响力太大,且存在于几乎全部汉末群雄本传中,实在绕不过去,恐怕《3国志》中都不会有《袁绍传》。

《后汉书》中,袁绍本传万余言,《3国志》不足3千字,有意思吧?

而且,专美传主、隐恶扬善的史官行规,居然不适用于袁绍,有意思吧?

原因很简单,曹操是袁绍幕僚,给袁绍打工!

姓易的只字不提此事,1味给曹操洗白…

也对,那厮还拼命给西方老爷们洗白呢,西方老爷是他衣食父母,为了资本,人家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贬低老祖宗,抬高西方老爷,贬低我们华夏神州的文化自信。

不提这等小人,此等小人污云某之手!

接着说夏侯惇。

1个屡战屡败、还被绑票的独眼将军,靠着屯田1路“都督2十6军”,甚至成了曹魏“首任大将军”,根本是天方夜谭。

夏侯惇的军功记录,无疑遭到抹杀。

时代相近的司马炎,登基后曾公开感叹:“夏侯惇的功绩、可以百世流传”。

(晋武帝)诏曰:“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晋阳秋》

如果按《惇传》所载、其功绩基本都是“典农”。

1个在军界打拼了3十年的老将,“负土做陂”能算功绩?

司马炎必定读过当时的1手史料,他口中的“功”,必指代“军功”。

所以,此军功必然与袁绍有关,史官们不好写进史册,干脆以春秋笔法,1删了之。

夏侯渊和赵云之间的排辈…

确实太乱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