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贞观公务员> 第129章:建医馆、设药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9章:建医馆、设药田(2 / 2)

还是要去治病。”

“真要是到了百姓们被庸医骗光家财,再去亡羊补牢,什么也都晚了。”

“士廉、玄成,你们的担忧,朕也明白。”

“可是,这医馆一事,利大于弊!”

魏徵看了看李世民,就知道今天这一件事情,也就是建立医馆,肯定是要实行了。

若是他再继续反对,怕是也无效。

而且,他的反对,也是担心朝廷建立医馆,还规划药田用来种植药材。

这就好像是朝廷在经商,在与民夺利。

百姓们又有几个钱?

建立了医馆,到时候,为了一个小小的疾病,就要去请医师诊脉,然后抓药回去煎药喝,却没有什么药效,喝了和没有喝差不多。

钱花了,病却没有好。

要是遇上一些庸医,随便用药,或者是胡乱用药,岂不是成了朝廷建立的医馆,谋害百姓吗?

看起来,朝廷建立医馆是想要让百姓们都能够看得起病,抓的起药。

可要是药效不好,治不好病,便是会影响到朝廷建立的医馆的声誉,更会影响到朝廷的声誉。

在魏徵看来,朝廷主动推行建立医馆,弊端还是太多了。

可他的担心,在陈平安的讲解下,却又并不是那么的严重。

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众人心中也有一个天平,正在衡量着。

这一次,最先站出来的人是房玄龄,站出来抱拳施礼道:“建医馆而济世,种药田以利民。乃国家之仁政,亦民生之所系。”

“医馆之设,意在除病疗痛,济民生于危难之间。夫人生在世,难免疾病相侵。若无良医良药,何以保身家之安康?是以建医馆者,实为救死扶伤之大业。馆中医师,皆由太医署之太医教授,亦是博通医理,精研医术,能辨病源,施药得当。病者至此,得医得药,病痛自去,身心皆安,此乃医馆之益也。”

“再立唐律以正医德,用重典而治庸伪,设官署而监医师,犹如治官吏般治医师,官吏不得枉法,医师岂敢乱为?”

“药田之种,意在培本固元,供药材于四方。夫药材者,乃治病之根本。若因地制宜,何愁无良药?是以种药田者,实为培育生灵之大德。田中百草,皆生长茂盛,色泽鲜艳,药效显著。采药者至此,得药材以治病,百姓皆受其益。此乃药田之利也。”

“建医馆、种药田,实乃国家之仁政。夫国家者,以民为本。民之安康,乃国家之根本。建立医馆,使民得以疗疾;种植药田,使民得以用良药。此乃国家关爱民生之体现也。”

“吾人当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建医馆、种药田,治百姓之病,解决百姓之忧。如此,则国家昌盛,人民安乐,社会和谐,实乃盛世之景也。”

房玄龄权衡了利弊之后,选择了支持陈平安,建立医馆,设立药田。

百姓们若是真的能够看得起医、抓的起药,治得了病,便是唐朝最大的仁政。

此策若成,必定能够名留青史。

更为关键的是,此仁政若是成了,李世民仁君之名,也会深入人心。

世人就会不在乎玄武门之事,李世民登基为帝,当为大唐之幸!

此为正名也。

房玄龄的支持,让杜如晦也站出来,表示支持。

不过,杜如晦也提出了几条建议,那就是先收徒、设药田,然后在长安设立国医馆。

药田的种植不是说成就能成,不是说能有所收获就能够有所收获。

药材之成长非几月可成,现在设立医馆,药材何来?医师何来?

太医署先收徒,教授弟子也非几月可成。

今年招收弟子,等待药田之药材成熟,药材产量提高之后,太医署的弟子们也学有所成,可以出师了。

届时,再建立医馆,行医治病。

方为上策。

杜如晦之建言,才是真正实用的。

不愧是房谋杜断,能够很快衡量利弊,并且给出建议,让李世民也能清楚其中的轻重缓急。

有了此二人的支持,萧瑀也站出来了。

然后就是长孙无忌等人,也给出了相关建议,如何规划药田,如何支持太医署收徒教学,又该如何编撰律法,避免医师中出现一些唯利是图之人。

“诸卿之言,皆是金玉良言!”

“朕能得诸卿之辅佐,何愁大唐不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