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北方土改,极有可能形成新的均田制,搞得贵族和大地主们惶惶不可终日。
赵构想杀岳飞。
赵宋王朝的很多大臣们也想杀岳飞。
君臣同仇敌忾,理由当然就是“莫须有”了。
一句莫须有,其实已经道出了赵宋王朝的政治内涵。
第二,杀岳飞的理由难以启齿,所以理由“莫须有”。
第三,杀岳飞无需司法程序,所以理由“莫须有”。
赵宋王朝的有权、有钱的人都要杀岳飞,这件事就是不用再讨论了,就是共识,莫须有就是共识。
江鸿飞上一世的法律,提倡疑罪从无。
岳飞本应无罪,然赵构君臣却枉杀功臣岳飞,此举令人扼腕。
赵构之昏庸,秦桧等奸臣之恶行,无需多言。
历史上的岳飞,生不逢时,让他遇到了胸无大志的赵构,以及以秦桧为首的顽固势力,使他含恨而终。
赵构也因为杀了岳飞,而失去了唯一的一次解决赵宋王朝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土地问题的机会,进而为南宋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进而彻底葬送了赵宋王朝。
而在这个世界,岳飞遇到了江鸿飞。
不用岳飞去搞土改。
江鸿飞自从建立水泊梁山政权开始,目标就很明确,干翻赵宋王朝,干翻那些达官贵胄、豪门大户、士绅望族,彻底消灭所有胆敢阻挡自己建立一个全新的大元帝国的反动势力。
江鸿飞这一路走来,杀得赵宋王朝的那些顽固势力片甲不留,无不元气大伤,得冲江鸿飞摇尾乞怜,仰仗江鸿飞的鼻息,才能苟延残喘。
至于岳飞在历史上想搞的土地改革,江鸿飞已经帮他建完了。
如今,江鸿飞已经为岳飞扫平了所有阻碍他北伐的道路,他可以专心致志的干金人了。
而江鸿飞对岳飞之推崇,不仅源于私情,更因岳飞乃超群统帅,勇冠三军,无人能及。
两宋名将虽多,如韩世忠、吴玠等,但在攻坚克难上,皆难及岳飞之勇略与决心。
因此,在江鸿飞麾下众多将领中,江鸿飞最器重的还是岳飞。
江鸿飞甚至毫不吝啬的对左右说:“岳飞,乃朕的卫青、霍去病,早晚有一天能为朕横扫草原。”
岳飞闻听此言,心中涌动的不仅是感激,更有壮志未酬的激昂。
他深知,此生得遇江鸿飞,乃是命运之幸,亦是时代之幸。
可岳飞在锦州准备了好几年,江鸿飞这边始终都没有动静。
不仅如此,江鸿飞还在国内搞起了改革,大力发展民生,似乎有马放南山的意思。
而且,岳飞听说,江鸿飞一有时间,就在自己的后宫中,跟自己的妃嫔玩乐,从不谈及对金、夏两个大敌的看法。
岳飞着急了,悄悄的给江鸿飞上了一道《平金策》。
在岳飞的《平金策》中,他以其独到的战略眼光,深刻剖析了大元帝国的安危之道。
岳飞明言,大元帝国虽然完成了大一统,但还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安全,唯有彻底消除金国威胁,并深入草原,征服漠北,方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中,岳飞尤为强调,以辽东为核心的东北大地,乃是大元帝国的命脉所在,关乎其生死存亡。
江鸿飞在研究历史时,特别是明末崇祯帝从励精图治到最终悲壮自缢的历程,深刻体会到了岳飞预见的精准与深远。
大明王朝虽以奇迹般的北伐统一中原,但开国之初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时,大明王朝国民经济因战乱与饥荒而凋敝,国防更是危机四伏。
而蒙元虽失大都,退守草原,改号“北元”,其势力依旧不可小觑。
特别是在洪武五年的岭北之战中,北元给予了大明王朝沉重一击,双方遂以长城为界,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军事对峙。
在这场对峙中,大明王朝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广袤的漠北、东北乃至西南的云南,这些昔日的元朝领地,依然牢牢掌握在北元手中。
其军力之强,据清朝学者谷应泰所言,引弓之士不下百万。
在这重重战争阴云之下,东北地区的局势尤为严峻,成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
反观今日的大元帝国,其面临的局势与当年大明王朝何其相似。
金国虽未必能集结百万雄兵,但数十万精锐加之草原各部的支持,已足够构成巨大威胁。
更为严峻的是,金国还联合了西夏以及草原诸部,使得大元帝国的敌人实力丝毫不弱于历史上的北元。
面对如此强敌,大元帝国能否寻求与之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道路?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游牧民族的生存之道在于侵扰农耕民族,这是他们无法改变的天性。
中国悠久的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这一现实是永恒不变的。
岳飞在《平金策》中,不仅预测了大元帝国的未来困境,更以强烈的使命感告诫江鸿飞,切莫因燕云十六州的屏障而自满懈怠。
岳飞深知,人皆有松懈之时,唯有时刻保持警惕,方能抵御外敌的侵扰。
岳飞强调,对金国与草原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