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世所罕见。
以后会不会有不知道,但出现的概率不大。
所以,这种三个人各自建立一条秘密信息渠道的事情,大概率也就是存在这一段时间罢了。
不会对大明的政治体系产生太大的影响。
当然,如果朱雄英和他的儿子关系好,也想这么干。
他会站出来阻止的。
因为这么做,确实会导致官僚体系分裂,到时候就真玩脱了了。
想想康熙晚年的九龙夺嫡就知道了,情况只会比那更加严重。
陈景恪不知道的是,朱标和他其实是一样的想法。
目前情况确实复杂,大家都在摸索着前进,搞三条秘密渠道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所以他没有反对朱元璋的提议。
等将来大明的各种政策逐步稳定,他会把三条线收成一条。
而且他已经大致计算好了时间,就是自己退位的时候,一并交给朱雄英。
既不会引起父子龃龉,也不会造成官僚体系震荡。
只是他没有将这个打算说出来,没有那个必要。
说出来反而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等将来去做就可以了。
事情就这么确定了下来,秘密政治制度就此确立。
至于后续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如何挑选合适的小喇叭,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陈景恪没有参与。
而且因为老朱的建议,让他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政治集团割裂,党争。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严重的党争,一次是唐朝的牛李党争,一次是北宋的新旧党争。
还有一次就是明朝中晚期的东林党。
不过这三次党争也是有区别的,牛李党争属于两个派系的权力斗争。
他们争斗,单纯就是为了权力。
是皇权流失之后必然出现的结果,没什么好说的。
北宋的新旧党争,虽然也是为了权力,但其中还夹杂着思想之争。
真要说起来,这个党争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最终新党胜出,搞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
只不过后来带宋出了靖康之耻这档子事,拉低了这场党争的含金量。
明朝中晚期的东林党就略显奇葩了。
这就是一群疯狗,逮谁咬谁的那种。
不光四处出击攻击其他人,连党派内部的人也互相攻击。
大明晚期的政治乱局,东林党要负主要责任。
但是,疯狗一样的东林党,在崇祯朝却没有掀起什么风浪。
原因很简单,崇祯的个人能力且不去说,他是真的知道该如何对付党争。
那就是一个字,杀。
你弹劾别人是吧?可以。
朝廷会去调查,如果是假的,就狠狠的给你穿小鞋,如果还不老实就直接杀了。
不过崇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东林党的问题。
后来这群人投靠李闯,搞党争。
去南明,继续搞党争。
满清入关他们再次投降,然后还想搞党争。
满清就不惯着他们了。
多尔衮直言不讳,你们这群人打着正义的旗号,干着世间最龌龊的事情。
你们真要有德,就应该随大明一起赴死。
明朝就是被你们这群虫豸给弄没的,现在还想来祸害大清?
于是下旨言官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如果是出于党争目的乱弹劾,还要从重处罚。
东林党被这一记重拳给打没了。
这就不得不提一个问题了,东林党凭什么做大?
因为明朝士绅力量强大,他们背靠士绅集团吗?
答案是否定的。
士绅集团的支持固然重要,可如果朝廷没有为他们提供生存的土壤,他们也壮大不起来。
崇祯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作风强势,东林党马上就消停了。
那么问题来了,东林党生存的土壤是什么?他们是靠什么兴风作浪的?
答案其实很简单,言官风闻奏事的特权。
这是自古就传下来的规矩,言官不需要任何证据就能弹劾人。
老祖宗设计这套制度最初目的,是让言官帮忙查漏补缺,顺便监察百官。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学问的进一步普及,读书人的数量暴增。
尤其是南方富庶地区,读书人更是一抓一大把。
这么多人能出仕做官的凤毛麟角,大量找不到出路的年轻人聚集在民间。
他们也想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也想有一个团体能容纳自己,慢慢的就抱团形成党派。
这些人自认为怀才不遇,恨国家恨朝廷恨世道恨当政者。
他们聚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可想而知。
后来东林党脱颖而出,成为其中最强大的一支。
然后他们就不满足于私下讨论,开始打着清流的旗号攻击当政者,攻击朝政。
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肆意攻击见到的一切。
问题是,他们攻击别人,并不是为了让国家变的更好。
而是为自己谋取私利。
他们发表政见的途径,就是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