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十国江山风月> 第082章 党项李氏的起源,动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82章 党项李氏的起源,动乱(1 / 2)

“主公。”

王朴思索片刻之后,就向杨骁进言道:“属下认为,可暂时静观其变,见招拆招。”

“大明节镇的情况错综复杂,我们还未有充分的了解,就不能贸然动手。”

“不然,一旦引发党项人叛乱,或是大明节镇之内的吐蕃、沙陀、回纥等异族尽皆举兵叛乱,那就不妙了。”

杨骁点了点头,赞同了王朴的这一看法。

毕竟,他们现在是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

贸然对党项人动手的话,怕是要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就是杨骁之前为何对刘知远的任命,深感迟疑的缘故。

搞权术,着实不是他所擅长的。

这是杨骁的一大短板。

好在有王朴和魏仁浦的提点,不至于使杨骁完全陷入被动,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文伯,这些天你就多派一些人,多方打探当地的情况,务必知根知底,找到党项人的突破口。”

“诺。”

王朴当即答应下来。

在对于党项人的事情上,杨骁仍是抱着暧昧不明的态度。

毕竟,作为穿越者的杨骁知道,刘知远活不了多久了。

随着刘知远一死,刘承佑撑不住场面,关中的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就会举兵叛乱,到时候,杨骁岂能不被刘承训调回去平定叛乱?

至于郭威,虽是托孤之臣,一向多疑的刘承训却是不会信得过他的。

所以,杨骁在大明节镇,只是走一个过场。

只要党项人不主动招惹他,杨骁也不愿寻衅滋事,跟党项人大动干戈,跟李氏结下不死不休的仇怨……

“节帅。”

这个时候,魏仁浦皱着眉头说道:“我大明节镇当中的蕃汉诸军有四万余人,还以党项人居多。”

“辖境之内的百姓,党项人口更是占了近一半。”

“这对于朝廷来说,对于我们来说,必须要遏制一下。”

“朝廷最好是趁机迁走一批党项人,至少两万户左右,再派一些儒生士子过来教化,移风易俗。”

“若有时机,节帅也当找机会裁撤节镇内的蕃汉诸军,弱其枝干。”

闻言,杨骁笑了笑道:“道济,你以为我不想这么做吗?”

“官家那边,有官家的难处。我们只能待时而动了。”

了解到大明节镇内的蕃汉军队这么多,杨骁就不得不慎重一些了。

这时,王朴拿出一道厚厚的奏本,递给杨骁,道:“主公,这是属下整理出来的关于党项人的情况,请主公过目。”

王朴办事,杨骁还是非常安心的。

有时候都不必杨骁吩咐,王朴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杨骁旋即翻开那一道奏本,看了一遍。

王朴的确是深入了解过党项人这些年的状况。

党项人原本属于西羌诸部之一,又称党项羌。

他们一开始居住在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后来生息繁衍,逐步向周围扩展,于公元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相继归附隋、唐王朝。

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党项人向西北方向迁徙,各部分散居于广大的西北地区。

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杂春桑等羌,北连吐谷浑,处山谷间,亘三千里。

也就是后世的新疆、四川、青海等地。

在辽阔的草原上,党项羌按姓氏结成大小不同的部落,各自分立,不相统一。

著名的部落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等八部。

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大。

安史之乱爆发后,党项族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活动,持续十年之久。

主要是陇右道北部诸州的党项向东迁至关内道的庆、夏、盐、灵等州。

而原在庆、灵、夏等州的党项有的更向东迁银、绥、延等州。

还有部分党项曾东渡黄河进入石州(今山西省离石县)。

党项经过大迁徙后,同当地汉人和内迁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室韦、吐谷浑、吐蕃、回纥等族杂居共处,交往密切,使党项原来氏族与部落内保持的血缘纽带松弛,逐渐形成以地缘为纽带的部落集团。

如在绥、延二州,形成了以党项野利部为主的六府(州)部。

党项拓跋部地在庆州陇山之东的称东山部,以夏州为中心的称平夏部,居鄜、延二州之北山地区的称南山部。

当年党项平夏部首领、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协助唐王朝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被唐朝升任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统辖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

拓跋思恭还被赐姓“李”,封夏国公。

从此,党项拓跋氏就成为名副其实,称雄一方的唐朝藩镇。

党项部有大姓而无君长,不相统一,散处邠宁、鄜延、灵武、河西,东至麟、府之间。

自唐末起,党项人的大姓之强者都向中原王朝进贡。

这“大姓之强者”,主要有割据夏、银、绥、宥等州的定难军节度使党项拓跋氏,兴起于麟、府二州的党项折氏,以及居于庆、灵二州之间的“西路党项”诸部。

折氏和西路党项且不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