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总是如何成为的市里首富没人知道,反正在这座两百八十万人口的地级市里,年轻人基本上都知道张总的存在,本地最大的蔬菜集散地是他的,市中心的大型商场是他的,再加上一座大型的建材商场。 有人传言他父亲那一代扛过枪,也有人说他认了个干爹,属于一夜暴富,不过有一点大家确定,那就是九十年代张总就很有钱了,对于身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想要搞清楚九十年代发生了什么,无异于是天方夜谭。 最近几年张总似乎过的并不是那么顺利,商场卖掉了,建材城也卖掉了,有人说他好运结束了,也有人说,他这样的人就不该有钱。 本市有不少人跟张总关系不错,他们对张总的评价是,这人只是运气好,而且是好到爆棚的那种。 关系好的一般都称呼他老张,而关系特别好的,都叫他大头。 大头从当时的菜市场一路做大,2006年的时候手里积攒了一些钱,正好赶上市中心的老旧城区改造升级,原先的大卖场要拆掉,希望能盖一座现代化的商超。 菜市场收租的这些年来,大头对于收租这个事儿格外喜欢,这简直是一本万利,没有风险的事情,再加上这些年来经济发展快,当初的小菜市场已经扩大了六七倍,不仅仅是本市的瓜果蔬菜集散地,还辐射周边几个城市。 菜市场能做这么大,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大头性格憨厚,不太爱占人小便宜,时间长了,各种大小商贩都聚集在了这里。 市中心的商超是个大买卖,大头来来回回考察了好几次,生怕有哪个领导的亲戚看上了,又私底下打听了不少,听说没人插手,他这才放心的接了下来。 这活儿算不上什么大油水,资金要一次性到位,同时施工单位要指定,并且规定了不得超过五层,地下室也有人防要求。 简单来说,盖商场的钱要一次性给够,后面能不能挣钱还不知道,也就是大头憨厚,不懂那些乱七八糟的,以一种朴实的心态去干,那就是人家给我干一天活儿,我就给人家一天的钱。 这事儿换成陆峰,他可是万万不干的! 商场开业后租户爆满,也有人跟他说过,把商场划分出格子,只要卖出去不仅能回本,还可以大挣一笔,大头对这个提议否决了,理由是生意不一定稳定,万一明天不好了,人家不就亏了?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商场的爆火一直持续了十几年。 2013年左右,地产持续的上涨,建材行业也在井喷式的发展,大头参加本市的一些饭局,期间有人说本地的落后,买个家具、装修材料什么的跑断腿,太费事儿了,人家大城市都是一站式买齐了。 有人提议让市政府做个规划,卖建材的都聚集在一块,形成集中式的产业,也有人说弄个商超,让这些小门户全部搬进去。 这话让大头的心思活络了起来,如果能收租的话,那这事儿就有的办,他在全市上上下下考察了一番后,开始着手投资,通过了解后选择加盟红星美凯龙,2014年正式营业。 也正是这一年大头以三十亿的身价,成为了市里的首富,站在了人生的顶峰之上,市里面不少人都劝他做地产,甚至国内头部的几家地产离职副总级别的人物都来找过他。 只可惜大头这人太保守了,保守的让他儿子都感到气愤,颇有一种怒其不争,慕其好运的憋屈感觉。 大头有两个孩子,大儿子1993年出生,他93年立春结婚,冬至生了个儿子,所以给大儿子取名东至,1998年生了小闺女,后面因为计划生育就没有再生。 张东至学习不错,高考的分数线达到了一本线,大头想着就在国内读个大学,出去乱糟糟的,他们在外面也没什么人,可是2011年正是留学热的时候,身边不少家庭都让孩子出去了。 再加上这一年陆峰清明回来祭祖,说起来多多在哈佛,大头也就同意他出去,在一众大学里挑来挑去,最终选了个墨尔本大学。 出了国的张东至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因为圈子的原因,动不动就是全球化,国际视野,以前还觉得老爸的生意大,现在才明白他不过是个土财主罢了,做的都是最稳妥的,坐地收租的买卖。 这期间张东至还见过陆峰一面,陆峰勉励了几句,给他包了个十万美元的见面红包。 2015年,张东至本科毕业,并不打算继续读研,而是准备回家创业,回来之前他和大头电话里就沟通过,针对大头的商业模式,张东至很是瞧不上,按照他的话,自己父亲做的是清朝买卖。 他还将大头和陆峰做了对比,同样是九十年代起来的一批人,双方的差距真的太大了。 怀着这样的信念和优越感,张东至回国第一件事儿就是把家里的资金掏空,带着七千万上了京城,他盯上了外卖这块市场,目前外卖市场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三方打的不可开交,不过依然有不少小众软件参与其中。 现在做外卖平台无非就是两种想法,要么是多拉一些用户,最后高价卖给这三家,要么是多拉一些投资成为第四家。 张东至想要做的就是成为第四家,半年后软件上线,在几个大城市开放,各种补贴、骑手招聘、商家入驻,各方面都有优惠,再加上广告轰炸和地推,仅仅到十月份,七千万已经烧的差不多了。 他无法想象外卖平台的市场现在有多激烈,大平台的激战,单日的资金消耗都是以千万起步的。 张东至感觉这么下去撑不到年底,第一时间找寻投资人,想要进行首轮融资,其次给老爸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