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具有波的特征的光点,我们由此来推论量子是“波”。
可是量子究竟是什么状态,我们永远无法知道。
因为只要我们去看——不管用什么方式,就会打扰它原来的状态。
而不同的的方式,看到的状态也是不同的——这正好证明了看是一种打扰,如果看不是一种打扰,那么不同的看的方式应该看到相同的样子。
那么我们所设想的“平静”其本体是什么呢?
如果我说,“平静”的本体就是“平静”,您会认同吗?
比如我们设想,所谓的“量子”有三种状态,一种是基态,即“平静”,一种是“粒子”,一种是“波”。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就是“粒子”所层层叠叠构成的世界,而且是因为我们去“看”,并且并某种方式看,才看到的世界;
现在,我们也知道了,如果我们用另一种方式看,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无形的波。
这是粒子的世界,也是波动的世界。
那么如果我们不去看呢?
那么这就是一个“平静”的世界。
我们能不能做到不去看呢?
“看”就是认知,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等,所有感受世界的方式,都是“看”。
如果我们不去看,会发生什么呢?
会发生很重要的一件事——从梦中醒来。
什么是对梦的沉迷?
——觉醒的力量远远小于继续感受的力量,无法阻断对梦的感受,然后不断继续地产生新的感受,无法停止下来,即是沉迷。
什么是从梦中觉醒?
——觉醒的力量大于继续感受的力量,阻断了对梦继续感受的惯性力量,感受停止,幻相消失,觉性回复了最初的清明,即是觉醒。
所以,只要我们继续去感受这个世界,并受控于这种感受,认为各种感受是真实的,就无法觉醒。
上面,我们说,我们使用一个比喻——这所有的一切是“唯一的一点”的梦。
那么这个比喻有多少的真实性呢?
这个需要你自己去验证。
而佛陀已经验证了——这个比喻几乎就等同于最根本的真实。
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什么是“有为法”?一切执着于“体验与感受”为“真实”的“看”均为“有为”,所“看”到的一切,皆是“有为法”。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当你安住于自心,而不再去“看”外面的一切,让心灵深深地静寂下来,当这种静寂到达某一个深度的时候,在某一个瞬间,突然,真相呈现了!
真相,并没有具体的相,但那就是心回到了“平静的本体”时的样子。
心突然感悟到,原来它所见的一切,不过是自心投射的幻影。
不管是量子的“粒子态”,还是“波动态”都是心灵能量波动所产生的“相”,当心灵静寂下来,一切归于最初的平静,世界和身心的真相就会自动展现出来。
这是否只是我们的主观臆想呢?让我们再次回到量子这里来,从理论逻辑的角度再来看一下。
为什么“看”会打扰到“量子”呢?
量子,是一种能量存在,“看”如果能打扰到量子,那么“看”必然也是一种能量的存在。
如果“看”对于能量来说是一种“虚无”,就无法打扰到它。
如果“看”是一种能量的话,那么这种能量来自于那里呢?
答案非常明显——来自于我们的心。
如果心是一种能量场,量子也是一种能量场,那么它们就在能量和能量场这个层面统一了起来。心作为更加精微的能量,对同样为能量的量子发生能量干扰作用,从而使量子表现出不同的干扰后的状态,于是我们或者看到了“粒子”,或者看到了“波”——或许这就是量子波粒二象性背后的真相!
如果站在“唯一的一点”的角度,心所看到的量子,就是“唯一的一点”看到了“唯一的一点”,心所看到的量子,就是心自己,或者说是心看到了心自己幻化出的量子的形象。
心用某种方式看自己,就看到了一个“粒子”——一个个体形象。
心用另一种方式看自己,就看到了“波”——一个“整体”形象。
如果心安住于自己,而不去看自己的话,个体或整体的形象就都不会展现出来,心只是保持这自己的原本状态——平静。
我们找不到“量子粒子状态”的本体,也找不到“量子波状态”的本体,同样也找不到“量子平静状态”的本体。
那么我们能找到“心”的本体吗?
“心”有无数的状态,不同的“心”所看到了世界是截然不同的。
但不管如何,从本质上看,都是“唯一的一点”看到了“唯一的一点”自己而已。
那“唯一的一点”不能用“实在”或“虚无”去定义它,所有科学定理在哪里也将失去意义,因为连时空都并存在,何论依时空而存在的其他事物?
那“唯一的一点”,说其是主观,也是它自己,说其是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