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小家伙仰头看向朱正毅。
朱正毅一米八几的个头,从孩子的角度往上看,又高又大,很有安全感。
就在父子三人准备离开月台出站时,王蔓云不仅来到了火车站,还退了之前购买去海岛的票,然后买了一张月台票进了车站。
昨天她在脑海里顺了一边书中剧情,知道朱正毅父子三人什么时候到达火车站。
昨天,她用从葛慧那里讹来的钱,不仅在招待所里开了一间最好的房,还美美吃了一顿,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收拾好自己,然后来到了火车站。
首先要做的,当然是退票。
计划有变,再去海岛就没有任何意义,何况那边还有个不知底细的同学。
掐着时间点,王蔓云用购买好的月台票上了月台。
书中对于事件具体发生在几号月台并没有详细写,只细致描写了男主的这次惊魂,所以上了月台后,她立刻四看起来。
沪市不愧是一线城市,哪怕是六十年代,火车站的进出站人口都非常多,一眼看去,到处都是提着大包小包,形色各异的人。
王蔓云从来没有见过朱正毅,在黑压压的人群里,根本就不知道谁是朱正毅。
不过她还是知道这次是父子三人一起出行,有了大概细节,寻找起来,她就尽量往带孩子的中年男人这个方向上寻找。
按照剧情,朱正毅三十五岁了,六十年代的三十五岁,应该是成熟稳重的中年形象。
书中说对方身材高大,英俊威武,在人群中鹤立鸡群。
王蔓云在人群里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这样的人。
不得不静下心来等待。
这时期月台上进、出站的人员是不分流的,怪不得王蔓云找不到人,就旅客肩上扛着的大包小包就足够阻挡视线,还因为人头攒动挤来挤去,她站在最角落的位置都被狠狠挤了几下。
就在王蔓云看着手表掐剧情时间时,朱正毅这边也出现了意外。
今天是周末,车站进出人员实在是太多。
朱正毅不得不把两个孩子的手都紧紧握在手心里,然后利用身型的高大,阻挡人流的拥挤,护着两个孩子往月台外走。
此时的他有点后悔。
早知道沪市的火车站这么拥挤,他就让接他们的人进站接。
朱正毅这边有点后悔,两个孩子却脸颊红红的。
朱英华是因为被父亲握住手感觉到开心与兴奋,朱英盛是因为父亲的强大护卫让他敬佩崇拜。
“站住,别跑,赶紧站住!”
“别跑。”
“小子,有种别让我们抓到,不然……”
就在朱正毅父子三人随着人流快要离开月台时,后方突然传来严厉的数道呵斥声,然后就是刚刚还算有序的人流骚乱起来。
人一骚乱,那就不仅仅是拥挤了。
王蔓云早就站在最有利的位置留意着眼前几个月台,听到骚乱声响,视线立刻移了过去,然后就看到了人群里鹤立鸡群的朱正毅。
看清楚人,她眼里闪过诧异。
三十五岁的男人面容并不是她脑海中想象的中年形象,而是帅气又沉稳。
最多三十岁的样子。
王蔓云对于给人当后妈的决定还是有点抵触的,但在看清楚朱正毅的长相后,释怀了很多,人也赶紧往朱正毅的方向跑。
再不跑,她担心赶不上救援。
朱正毅不知道自己成了猎物,身后的呵斥与拥挤一出现,他立刻抓紧两个孩子往人群边缘退。
这种时候,大人顺着人流跑可能没事,但他身边的两个孩子都还太小,要是有人摔倒,很容易造成踩踏。
第一时间,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军人的使命还让他在确定安全后第一时间看清楚现场情况,后方不远处,一群穿着绿色军装,手臂上绑着红色袖章的红-卫兵正在人群里横冲直撞,追赶着一个像泥鳅一样溜滑的年轻人。
逃跑这人很溜滑,速度也快,追赶方并没有能在第一时间追上。
但也因为他的溜滑逃跑与后方的追赶,月台上乱糟糟的。
刚刚还香气扑鼻的吃食摊子被掀翻,旅客与行人四处奔窜。
有上车的,有冲出月台出站的,还有往远处铁路跑的。
不怪人们四散而逃,主要是追赶的那群人让人们胆寒不已。
67年,正是文化-革命的第二年。
整个国家,无数城市里只要是□□出现的地方,无不是一场灾难。
沪市也经历过。
无数年轻人只要戴上红袖章就敢肆意妄为,也敢高喊口号随意打砸,被迫害的人员上至高层人员,下到黎民百姓,都深受其害。
这群人突然出现在月台上,还一副凶神恶煞的狂追样,深知这群人作风的普通百姓那是大惊失色,扭头就跑。
生怕跑慢了成了被抓的对象。
生活艰难,人们在逃命时舍不得扔下手里的行李,没头苍蝇一样,很容易磕磕绊绊。
朱正毅看过去时,已经有不少人摔倒在地。
这些摔到的人有老有少,有男也有女。
腿脚利落的,爬起来接着跑,老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