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跑来跑去总得有人护持,而兵卒们的士气关乎战事胜败,自也得时常有人鼓舞。
这个理由.........基本上还是充分的,但每一个得此消息的人却都清楚,这说白了就是太子殿下为了让伤残兵卒的后半生有所着落而生生造出来的。
对此,大抵是有人不以为然的,但就算你问上一千人,这里面至少也得有九百九十九个会承认“太子殿下是真的心善”。
总之,政工所的事在引起了一点小小的波澜之后就变得毫无声息了,而伤残兵卒们也在李朝东的带领下迁至城北大营开始了短期培训。
可以想见,待有朝一日此制度推广开来.....................
“殿下,莫不如稍事休息。”
正当朱慈烺的思绪稍有飘散之时,纪清源似是察觉到了他心神上的疲累。
这几日他一直跟着太子殿下东奔西跑,有些事他虽也看不太真切,但亦能想到其中的错综复杂。
更何况要做事就得花钱,诸般纷杂虽在太子殿下施为之中逐一理清,但若抛去各部功赏,应天库里余下来的八十几万两白银也不见得能撑过几遭。
当然,他知道阮大铖在杭州刮了一笔,亦知道从鞑子各营中得了不少,可挨了这么一番战乱,今年的税当是没太大指望,两相抵消之下说不得窟窿还要更大一些。
对于纪清源的心思,朱慈烺大抵是不知道。
不过实话实说,他就算真知道了却也不见得真会愁成什么样子。
他手中的各路人马拢共算下来当已近四十万,而且他也并不打算将精简裁撤下来的老弱病残置之不理。
再加上各地衙门的正常开销、赈济灾民的钱粮消耗、新募民壮的武器装备、乱七八糟的火耗飘没。
这林林总总下来,每年没有个二百多万肯定是顶不住的。
只是..................
这是江南啊。
朱慈烺曾经见过一篇户部兵饷左、右司的开支条目。
在崇祯十六年,兵饷左右司共收银一千五百八十四万两,其中浙江上缴一百五十万两,而应天、镇江、苏州、常州等南直隶各府共上缴一百五十八万两。
要知道这只是各地上缴的如辽饷之类的加税而已,却还不包括收了几百年的正税。
身处银子堆里,他又怎会担心自己那个小朝廷没钱开支?
当然,今年江南各地多少都经了战乱,于情于理也当稍事减免,但减免又不是彻底不收,再算上通过各种方式搜刮来的银子,紧吧紧吧坚持到明年收税又会是什么难事?
看到这样的数据,许有人会生出疑惑:既然每年能收这么多银子,崇祯又怎会穷到那般份上?
唔................要不就水上几百个字?
大明收入不少,但开支更大。
朱家宗室三十多万人,每年便得发放近一千万石粮食,而在财政状况还能勉强维持的天启年间,朝廷的正税每年也只能收上两千万石。
如此看来,仅这一项便等于去了大明的少半条命。
再一个便是军饷开支了。
还记得兵饷左右司的那一千五百万两银子吗?把这些银子全都添到九边却还有六百多万的窟窿!
话到这里,便得又再扯远一些了。
有明一朝,兵卒的饷银并非一概视之。
如朱慈烺麾下的这些卫所军和民壮,哪怕太子殿下已然提高了他们的待遇,可一年下来撑死也只消耗个四五两银子。
反观九边的募兵,每一个兵卒一年便得花费近三十两去养。
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猫腻,咱无有证据自然是不知道的,但按着后世那强军的标准来看,什么身体素质、武器装备都只是次要,真正决定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反倒是不太需要用银子去养的战斗意志和兵卒纪律。
总之,崇祯收上来的那几千万钱粮便被这两个无底洞消耗了,而不需要背负这等深坑,且还占据了税赋重地的朱慈烺自然不虞无钱可花。
当然,这些银子虽能轻松维持小朝廷运转,但朱慈烺若想再做些大事那便有些捉襟见肘了。
所以,对现阶段的太子殿下而言,开源节流却还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去通知一声越先生,我们明日便南下吧。”
朱慈烺虽在出神,但纪清源就在其身侧,话语声也就顺利将他从自己的思绪中扯了出来。
可出乎纪清源意料的是,太子殿下回头之后并未对他的话做出回应,反倒一下便将话题扯到了十万八千里之外。
“殿下,这............”
“怎么了?”
按着常理来说,纪清源一个芝麻绿豆大点的侍读是没有资格对太子殿下的任何决定置喙的。
可朱慈烺回返应天拢共也不过八九日功夫,哪怕现在鞑子已然退回江北却也不该就这么离开权利中枢。
如此情形,作为朱慈烺死忠铁杆的纪清源,便是心中再是忐忑却也不得不直言相劝了。
“殿下恕罪,应天毕竟是大明陪都,您这长久不在都中却也难免会生出什么事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