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崇祯太子> 第一百四十章 一帮“好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四十章 一帮“好人”(2 / 3)

不能。

杭州城里打过仗的,且擅于打仗的只有方国安、常冠林、侯承祖这三个武将外加朱大典这个文官。

方国安自不必说,其部受到重创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再次投入战场的。

常冠林、侯承祖二人更只是小小指挥使的勾当,若让他们主事,恐怕两个文官还未出兵便要先撞死在朱慈烺面前。

剩下的就是朱大典了。

若不考虑他与马士英的瓜葛,让朱大典主持这一战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他与东林这些人近乎水火,而杨廷麟又和黄道周是为莫逆,朱慈烺敢冒险将这二人放到一处吗?

如此一来,适合担任此战主事的就只有不擅军事的张国维和杨廷麟了。

这般情形显而易见,自然得让戎政尚书张国维主持此战。

由此,在被黄道周一番搅合惊醒之后,他才会在这些缘由的作用下,急寥寥地离开杭州北上与大军汇合。

不得不说,想要在一个矛盾重重的组织里做些事真的太难了。

朱慈烺明明知道朱大典才是真正适合主持此战的人,可种种与战事本身无关缘由却逼得他不得不将张国维放在这个位置上。

亏他当年还曾嗤笑某些历史人物是不是傻,竟然做出那么多不合常理的事。

可当他真正身处其中才发现,那些身居高位的哪个不是人中龙凤,之所以做出连常人都觉不合理的事,归根到底也只“不得已”罢了。

就在毫无主意的张国维还在纠结该从太子近臣的想法还是该听盟友的意见时,清军人数远超预计的消息也随着兵卒们下船而逐渐在军中传了开来。

按说这种消息在将帅们没有做出决定之前是应该严密封锁的,可一听这个消息,张国维四人便先落入了分歧之中,一时间竟无人注意那斥候默默退下。

其后在没有收到上官决定的情况下,军将们按着原定计划指挥兵卒登岸。

如此一来,消息便.......

“头儿,听说鞑子比预计多了好些啊。”

“噤声!这种事都敢乱传?”

周显才听到麾下兵卒所言,立刻警惕地朝周遭看了几眼,待见周遭全是自家小旗队的人便压着声音斥了一句。

朱慈烺到达杭州的第二日便下令整编随马士英来杭的那三万人,随后常冠林将麾下那两千人马散了进去,周显才也因此而成了一名小旗。

其实按他的身量力气是完全可以选入宿卫营的,只是他因那一夜和大部队走散的事而顶上了不听号令的帽子,所以才在落选宿卫营之后成了常冠林麾下。

不过他对此倒也没什么不满意的,毕竟成为小旗后军饷会多上不少,若他真的入了宿卫营却不知几时才能出头。

“你从哪听来的?”

又过了一阵,周遭几支小旗队都似在悄悄说着什么,周显才在意识到情况不对后便又朝那兵卒问了一声。

“先前您去找百户报备的时候有斥候从我们这里路过,他和隔壁小旗说话时好像提了一嘴。”

虽说周显才与这些兵卒认识的时间并不长,但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极为融洽,说话时相互之间也甚少提防。

这里面大约有兵卒们遇到家乡来人后产生的亲近感起作用。

但不可能否认的是,若这支军队的建制没有因哗变破散,“老乡们”没有在杭州城外那一战中表现出惊人战力。

那么对这几万人马的整编绝不会如现在这般容易,周显才他们的融入也绝不会像现在这般顺畅。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随着清军兵力远超预计的消息在兵卒间传播,淀山湖岸边的军阵中逐渐发出阵阵嗡嗡声,可四位将帅之间却还未形成统一的意见。

“诸位大人,到底该如何行事还当早定啊!”

此时侯承祖心中已焦急到了临界点,催促之声中便不由带了些怒气。

他知道这几位大人都没有私心,各自所持的立场也都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可现在鞑子将至,他们却还定不下如何施为。

如此下去,最终的结果定然会背离各人初衷。

只是杨廷麟与常冠林之间会形成这般局面,最大的因由便是两人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对江山社稷最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他们都知道应该早早做出决定,可出于公心却都不愿做出妥协。

这的确是个非常棘手的情况。

事件的每一个参与者都秉持着一颗公心,而且在原本的历史上他们也的确为挽救大明而竭尽全力,直至最终兵败身死。

但现在的情况又的确是因为他们之间不能形成统一意见而使宝贵的时间白白流逝,甚至最终还会因此而使两种方案都彻底落空。

当事人对此心知肚明,可也因为他们身在局中却无法做出半点妥协退让。

若无拥有一锤定音能力的外力介入,不管最终形成何种决议,恐怕此战之结果都不会有利于明军。

“杨大人,此战事关重大,万望您信末将一次。”

“常将军,老夫如何不知此战事关重大?可如何能将希望寄托于火炮身上?”

眼见两人还是无法形成统一,而张国维又是一副没有主意的样子,侯承祖心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