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这种方法毫无实践意义,面对超级蝗灾一点用处都没有。
对付超级蝗灾,第一步还是要把蝗灾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邯郸郡估计是守不住了,但是绝对不能让它们靠近关内!
不然的话,不但可不就是好不容易得到的橡胶树灭绝,或者粮食绝收那么简单。
如今季节天气较冷,蝗虫会一边糟蹋农田,一边疯狂产卵。
等到来年开春,冰雪融化,新一波更加恐怖的蝗虫就会破土而出!
到时候这场百年难得一见的蝗灾,就可能变成千年难得一见的蝗灾了。
“陛下,以往大秦遇到蝗灾,都是如何处理的?”
崔远坐下,右手伸出,微微敲着桌子询问。
“以往遇到蝗灾,朝廷的处理办法都是让百姓进行捕抓。”嬴政回复。
头发斑白的李世民也是点头道:“抓完再就地焚烧,成为来年耕作的肥料,进行废物利用。”
身为皇帝,虽然很少事农桑,可是灭蝗的命令却是出自皇帝的手。
所以无论是李世民还是嬴政,都对这一套流程十分熟悉。
尤其是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为了对付蝗灾,他更是曾经生吞过蝗虫。
崔远又看向了尹皋封,后者回复道:“《诗经·小雅·大田》记载“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意思是除掉食心虫食叶虫,还有那些咬根咬节的虫子,别再祸害我的庄稼嫩苗。祈求田祖农神发发慈悲吧,把害虫们付之以火,统统烧掉。”
“我们天文家的先辈,以前在深山居住的时候,遇到蝗虫也是直接升起篝火,然后它们自己就会扑向火焰自杀而亡。”
“不过这种方法,天文家的先辈们只是试过对付小股蝗虫。”
“对付超级蝗灾这种自然天灾,应该是不行。”
昆虫都有趋光性,尤其是蝗虫。
如果升起篝火,的确可以吸引蝗虫前来自投罗网。
然而如同尹皋封所说的,这种方法仅限于对付小股蝗虫,面对上千亿只蝗虫,一堆两堆,甚至几十堆篝火都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蝗虫的尸体足以将篝火堆灭!
而且一亩农田就那么大,如果全部升起篝火,尚未成熟的庄稼又该怎么办?
消灭了蝗虫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庄稼,如果为了消灭蝗虫而自己先把庄稼给烧了,那毫无疑问是本末倒置了。
顿弱也说了自己的看法,是崔远之前放弃过的法子——直接吃掉。
作为农耕文明,华夏的子民们早就尝试把这种祸害庄稼的害虫做成美食了。
崔远听着众人意见,认真思考,衡量利弊,心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顿弱是最后一个说的,当他说完,在场的所有人立刻看向了崔远,等待着他的开口。
他们已经讨论了半天,也是没有得出一个靠谱的办法,所以目前他们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崔远的身上。
若是连崔远也没有办法的话,那恐怕就只能做好打硬仗,硬生生把蝗灾给磨没的准备了。
出动军队,配合百姓生篝火,编网抓蝗虫,然后再从其它地方调来粮食赈灾。
只是如此一来,造成的损失肯定无比大,是最差的法子,甚至蝗虫能不能被阻止也是一个大问题。
甚至很有可能,把大秦这几年的繁荣和百姓刚过上的好日子全部打回原形。
仿佛是担心打扰到崔远的思考,众人都不由自主将呼吸放低。
崔远也没有故意卖关子,看了一眼众人理清楚思路,就把自己的办法说了出来:“我的法子其实也很简单。”
“那就是借助一种名为食物链的原理,用鸭子去对付蝗虫。”
想要如此大规模的蝗虫,无论是抓,还是篝火吸引和吃,都是势单力薄了。
唯有鸭子,这种蝗虫的食物链上级,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克制蝗虫。
“鸭子!?”
此言一出,在场的众人纷纷面露不解。
华夏大地养鸭的起始时代当定为西周中期,在民间普遍饲养可能兴起于春秋,到了大秦时期,鸭已经成为华夏三大家禽(鸡、鸭、鹅)之一。
鸭子是吃蝗虫没错,但是从来没有人把治蝗灾和鸭子联系起来!
崔远一看,就明白众人的迷惑,解释道:“其实这其中的理由很简单。”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山林之间的鹿和虎,当鹿群繁衍过多的时候,老虎也会因为食物增多而数量上升,闭关终于将鹿群的数量捕杀到安全线以下。”
“蝗虫和庄稼也是如此,蝗虫最多的时候,就是庄稼最多的时候,当庄稼被全部吃光,蝗虫也会因为饥饿而死,这就是食物链的相互制约。”
“当某一个物种的数量飞速膨胀的时候,和它相对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爆发性增长,直到二者重新恢复平衡。”
“而鸭子,鸡和鹅,就是蝗虫的捕食者!”
崔远说得很清楚,在场的众人也是才智超凡之辈。
虽然没有接触过了类似的理论,但还是能够理解崔远所说的意义。
“所以你的方法还是吃,只是这次吃蝗虫的不是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