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残次品就是由于捕杀过程比较粗暴,兽皮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在保暖和美观上差了一些,卖不上高价。
那些猎到东西的人不愿意被店铺压价,就拿来市上碰碰运气,说不定能碰到个冤大头。
经过田甲有些隐晦的讲解,姜团了解了镇安城目前的一些商业情况。
由于这里属于战略要地,所以在经商方面限制比较多,比如所有的商人都只能带着货带来这条街上售卖,不能去别处,不然轻则被赶走,重则要被抓。
而大夏在商业方面没有完善的法律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而镇安城本身又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就导致这条街看起来很有序,其实非常混乱。
环境差些,大家并不在意,卖东西的一方被收购的店铺恶意压价、买东西客户的上当受骗,都不算是什么大事,只要涉及财物不大,大家基本上也就忍了。
一旦闹出来大事,不是官府出手就是买卖双方私下解决,当然后者属于比较血腥的类型。
除了想投机取巧获得暴利的商人,大部分商人都喜欢一个稳定的营商环境,就算在大夏这样不重视商业的古代也是如此。
连姜团这种懂得不太多的人都能看出来,这条街上的商人和客户很警惕对方,相互之间缺乏信任。
这样一来,怎么能让镇安城的商业做大做强呢?
想到这里这里,姜团决定回去就跟大家商量一下商业方面的问题。哪怕大夏是古代农业社会,也不能忽略商业的重要性啊!
他记得自己学过的历史中,有“互市”的存在,镇安城属于边城,互市的话应该大有搞头!
毕竟战争只是很多人无奈的选择,有其他办法的时候,很少有人愿意去跟别人拼命。
正好大夏已经有了提纯盐的方法,找到了茶叶,还开始利用羊毛,这些都是和匈奴以及其他国家贸易的基础。
又走了几步,姜团走一个卖豆渣饼的摊位前。
那豆渣饼看起来很粗糙,跟他以前吃过的用油煎过的金黄、细腻的豆渣饼简直像是两种东西。
要不是田甲跟他说那是用做豆腐剩下的残渣做的,他都没认出来。
田甲估计是没看出来他眼里的惊讶,而是觉得他对这饼子感兴趣,继续讲解。
“大公子,这个饼看着不太好看,吃起来还是不错的,尤其是用豆油煎过之后又脆又香,很多人都喜欢吃。”
就这个样子还好吃?色香味,一样没沾,怎么能称得上好吃?
不过姜团知道不能用自己的见识来评定大夏的食物,普通百姓能吃上这样的东西已经很不错了。
没见不远处的好些人都在眼巴巴地盯着这个豆渣饼摊,一看就非常想吃,却又碍于自身的经济实力,没办法买。
而那个做豆渣饼的小贩,看起来好像比那些盯着的人好一些,但是他身上同样破烂的衣服说明,对方的生活条件也不怎么样,说不定这个摊子都是对方倾尽所有才置办起来的。
见此情景,姜团让田甲去买一些豆渣饼,一是支持一下那个很有商业头脑的小摊贩,二是给跟他出来的人一些小福利。
他倒是很想把豆渣饼分给不远处的可怜百姓,不过思考了一下还是放弃这个想法。
姜团不讨厌圣母、圣父,他讨厌的是明明自己没有本事却偏要做圣母、圣父的人,因为那些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一定会给身边人带去麻烦。
他很清楚自己没有本事,没办法做好事的同时保证自己和身边人的安全,所以他没有做圣母、圣父的资格,老老实实地对大家来说才是好事。
李土是土生土长的镇安城人,大将军宗政亮在大将军府外宣传豆腐和火炕时,他是第一批去看的人。
平民百姓并不是真的傻,他们只是没有学习的渠道。
看到豆腐和火炕之后,李土立刻明白这两种东西对他、对整个镇安城的百姓来说都很重要。
回去之后,他立刻拿上家里不多的钱财去学习做盘炕和做豆腐。
然而人总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李土不擅长的就是盘炕那样的活儿,学来学去都做不到很好,倒是豆腐只学了一次就做的有模有样。
然而家庭条件摆在那里,做豆腐的工具他都很难配齐,想做豆腐的想法一直没能实现。
后来大将军怜悯他们这些穷人,允许百姓们用大将军府外的工具做豆腐,让他看到了一些希望。
可是他的亲人都在前两年匈奴的掠夺中被杀死了,也就是说他没有帮手,就算有工具也做不了多少豆腐,很难像其他人那样全家齐上阵,做出很多的豆腐拿出去卖,给家里增加一些收入。
穷则思变,李土是个聪明人,豆腐做不了就开始想其他办法,这一想直接想到了豆渣上。
教做豆腐的小吏说做豆腐剩下的豆渣也能吃,他便想到了豆渣饼。
他跟邻居好友借了些钱财,跟做豆腐的人家买了些豆渣,用家里的破陶罐做了简易的炉灶,准备了陶盘,最后又狠狠心,去大将军府新开的榨油作坊买了最便宜的油,在家尝试做了几次觉得不错,就出来摆摊了。
李土盘炕没天赋,做吃食却很不错,同样的原材料他做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