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贵族信奉神明,不过他们见得多、懂得多,能比普通人更容易看透事情的真相。
之前猛然出现的巨大爆炸声确实是让匈奴首领受到了惊吓,以为是惹怒了上天,想马上回去告诉兰拔。
可当他来到千军山下,看到被人扔下来、会发出声音的东西,看到前面埋伏的大夏士兵,他知道,那根本不是什么天罚,是大夏人搞的鬼。
匈奴将领不知道大夏人用了什么方法,弄出来类似雷电的声音,不过这个暂时不重要,重要的是,剥离了那层神秘之后他心里的惧怕已经少了许多。
而底层的百姓和士兵,则把神明当成了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见识少、懂得少,受到惊吓之后,已经坚定认为这就是上天的惩罚。
哪怕看到东西是从大夏人手里扔出来的,他们的想法都没有改,顶多变成是不是神明更喜欢大夏人,才把自己的力量借给了大夏?
这样一想,使得他们满脑子都是他们这次的掠夺没有得到上天的认同,上天降下了天罚,想多了、惧怕了,怎么可能还有战斗的欲望。
于是在匈奴将领怒吼着战斗时,及时响应他的士兵很少。
匈奴将领在努力让士兵们打起精神时,身后的宗政亮已经带着兵追了过来。
看到聚集在千军山脚下的匈奴军队,宗政亮的命令只有一个:进攻!
后面的军队开始进攻,前面的伏兵也开始了他们的行动。
遭受敌军前后夹击,己方在精神上萎靡、在回击上行动困难,可想而知这支匈奴军队的最终结果将会如何。
按照匈奴和大夏的仇恨,双方士兵见面,基本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几乎没有放过对方的可能。
只是这次宗政亮没有全部赶尽杀绝,那些反抗的士兵直接杀了,而那些跪在地上、嘴里不停念叨什么的士兵,他则没下杀手,让人把那些匈奴人都绑起来送回镇安城。
处理完俘虏的问题,他走到一具尸体面前,看着对方身上的装扮,知道这人应该是这支军队的将领。
他有些遗憾,想着要是活捉就好了,可以送到都城让陛下开心开心。
当然这些情绪就是一瞬间的事,他立刻收拢军队,继续接下来的计划。
宗政亮、宁松和其他将领们制定的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坚守镇安城,消磨匈奴人的耐心。
第二步,消灭匈奴的殿后军队。
第三步,救援安定城,顺便在匈奴人身上再咬下一块肉来。
这三步计划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非常不容易。
第一步坚守看起来简单,然而却非常需要运气。就怕领兵的匈奴将领是个谨慎的,看着无法打下镇安城立刻转头离开。
那时候火药还没完成,后续的计划都要进行更改。
让人开心的是,这次领军的是匈奴左贤王兰拔,这人自大傲慢又不愿意轻易认输,直接帮着大夏完成了第一步的计划。
第二步比第一步危险大很多。
首先他们不敢确定火药对匈奴到底有多少影响,最悲观的想法就是会影响马匹,影响不了多少匈奴人。
那样他们就只能依靠本身的武力来对抗匈奴,当然他们没有担忧太多。以前没有新武器和马鞍等东西,他们都敢跟匈奴人硬刚,现在有了更没什么可怕的。
而事情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宗政亮的预期,几个火药包就让匈奴军队大乱,没费什么力气就把人赶进了圈套,彻底拿下。
接下来是第三步,这时他看着走过来的施渺心里非常遗憾,要是还有足够的火药该多好,说不定他们能把这十万匈奴全都留下。
当然他也就是想象,知道火药来之不易,对方能帮忙做到这步已经非常不错。
要知道以前他们想给匈奴造成这么大的伤亡,不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代价根本不可能。
让保护施渺的将士好生把人送回镇安城,留下一部分人处理剩余事宜,他自己则把追击和拦截的军队整合,向定安城奔去。
定安城是个小城,城不高、池不深,应对小股匈奴人没问题,遇到大规模进攻,根本坚持不了多久。
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城内的将士们基本上就是努力坚守,立刻求援。运气好能赶上援军到来,运气不好城破人亡的时候不是没有。
只是这次,定安城面对汹涌而来的匈奴人却没有之前的慌乱。
因为一部分援兵在匈奴来不久就到了,而且更多的援兵则在后面,他们只要坚守住城池,匈奴人迟早会被赶走。
有了援兵、有了盼头,定安城的将士们作战格外勇猛,不仅阻挡住匈奴的数次进攻,还给对方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这让定安城的将士很开心,作战更加勇猛。
然而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大夏这边欢欣鼓舞、气势如虹,在城外的匈奴人快要气死了。
打不下来大夏北面的第一大城,他们认了,安慰自己对方是以逸待劳、占据有利地形,打不下来不全是他们的错。
打不下来这个小小的定安城又是怎么回事?
兰拔烦躁地在大帐里走来走去,时不时问一句:“打下来了吗?”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