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季汉大司马> 第497章 改制行九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97章 改制行九品(2 / 3)

姻亲攀附;或是孝廉无德,茂才无学。孔明是有管、乐之才略,今岂能不正乎?”

听着霍峻长达数百多字的言语,诸葛亮抚扇蹙眉。

诸葛亮通读经史,岂能不知两汉几百年所产生的弊政。但革除弊政,谈何容易?

除了要用威望压下那些反对的声音,还要寻找取代这种旧制度的新制度。

诸葛亮这十几年来,一直在为刘备搭建南汉制度,而且还要分心供给粮草。维护旧制尚且不易,哪里还有精力推行深层次的良政。毕竟改制不易,修复漏洞补丁简单。

思索良久,诸葛亮问道:“仲邈既有此言,不知可有良见教我?”

“略有小得!”

霍峻取来茶炉、四樽茶盏、一个大碗,为诸葛亮比喻演示,说道。

“可将碗视为朝堂,四盏为地方,茶水为士人。今欲引碗中茶水,而碗中空虚,需取茶水倒入。察举制似为先将茶水倒入茶盏,再由茶盏转倒入碗,当是碗有求于盏。”

“若能寻一方法引炉中茶水至碗,再由碗分茶水与诸盏,则盏有求碗。欲引热茶,则早倒之;欲饮冷茶,则晚倒之。……”

茶盏难以为案例,但在霍峻的解释演练下,诸葛亮渐渐明白霍峻的意思。

诸葛亮持扇指着诸盏,说道:“炉中茶水多,茶碗不足以盛之。且茶水亦有良、苦二分,岂能全部取之?且碗大而盏小,茶水分倒诸盏,则有茶水溢之。”

“唯将小盏换成大盏!”

见诸葛亮了解自己意思,霍峻直接说道:“中枢收州郡长官征辟之权,州郡长官皆不准征辟,所委辅官皆由尚书台委任。如仿察举旧制,多举贤士入京师端试。多中淘弱,劣中取优。”

“贤士为中枢所委,刺史、太守则无委任之权。长久之下,官吏知陛下而不知州郡长官,强干而弱枝,可避旧汉之失。”

诸葛亮捋着胡须,露出深思之色,说道:“天下士人何其多,岂能都让尚书台端试辨贤?需让州郡协助辨之,良者上,劣者下。”

“但让州郡辨之,则又如举孝廉般,重德而弱才。不严加辨之,岂能为官?”

霍峻沉吟少许,说道:“曹氏行九品法,品乡论而举孝廉。今我大汉可效法改之,如不分寒门高贱,皆可至县举孝廉。州郡分行家法、课笺奏,名居前列者为孝廉,入中枢再行端试。”

闻言,诸葛亮眉头紧皱,说道:“县举孝廉,可弱郡守之权。但这般举才,则是重才而弱德。德行不足而举官,必坏国政。”

德、才是汉代选官的核心争论点,举孝廉就是举有品德的人。毕竟在汉代执政者眼中,唯品德出众者才能任官。

霍峻这种直接以考试要选拔孝廉的建议,则是有违诸葛亮的用人准则。

“那以孔明之意是?”霍峻问道。

“郡需考德行,德行不足,则不足以任官。但若与旧时同,则有断寒门上进之途。”

抚扇而思良久,诸葛亮说道:“可如仲邈所言,不论寒门亦或高门,皆可至县预试,五经中通达一经者,准至郡试孝廉。郡究孝廉品德及学识,及入州学馆进修。十月时,孝廉随各郡赋税吏卒赴京师,至端门试才学。”

南汉不同北魏,南汉国内大部分官吏在非大士族出身,且加之刘备、诸葛亮非大士族,对寒门、大士族无歧视心态,反而欲多用寒门士人。

为了不让郡守垄断举孝廉的权利,将选拔人才的任务下放到县,郡唯有考核士人的权利,而无选拔士人的权利,从而削弱太守的察举权。

五经通一经属于是低要求了,能通达一经到郡参加孝廉,由君太守以德、才核验,再推举到中枢。毕竟直接来科举制那套不现实,还是需要套用察举孝廉的流程。

顿了顿,诸葛亮说道:“至于征辟权,亮以为可先废刺史任免权,收入尚书台。观成效如何,再商是否废郡太守任免权。具体细则,则需与尚书诸卿商讨,不宜大动,亦不可不动。”

刺史的权利让诸葛亮尚有忌惮,刺史除了不掌兵,几乎是什么都负责。先免掉刺史的人事权,看看成效怎么样。毕竟南汉治理地方多靠郡守,如果郡守失衡,则地方必然混乱。

当然还与南汉立国根基有关系,荆楚、巴蜀的郡县中存在许多的利益集团。如果轻易向郡县辅官下手,怕会引起事变。

霍峻沉吟少许,说道:“可从孔明之言。治大国如烹小鲜,需徐徐而改,不宜一蹴而就。”

融合魔改的察举、科举二制,尚需时间检验。凡能有利于中央集权、利于寒门上进,则可为之。

说着,霍峻话锋一转,问道:“今官吏以俸禄划分高低,然同俸禄官者多有相同。今能否将百官分为九品,明上下进退之序,以补我大汉官制之缺。”

“哦!”

诸葛亮露出好奇之色,问道:“官分九品,仲邈能否细言之?”

“这是这般……”

官分九品起于曹魏的中后期,今霍峻提前将九品官制提出。

汉以俸禄分官职高低,但俸禄多有相同,难以详细区分官职高低。故而魏晋起,为了细化官职体系,搭配九品中正制,故而引入了九品官制。

后来九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