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290章 缩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0章 缩影(1 / 2)

许劭赶着回家过年,期间刘辩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

陈宫在见完刘辩之后大概也回过味来了,上了一份表达自己保守派政治观点的奏书,然后才收拾东西往荥阳而去。

这种类型的奏书刘辩看得多了,其中的主要论点刘辩耳熟能详无外乎一些圣人留下的大道理,再通过今人进行一代代的解读至于过程中会不会出现歧义,答案自然没有意外。

陈宫的奏书主旨是治理国家首要便是教化民众,民众得到教化,明白礼义,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至于具体是怎么迎刃而解的,圣人没说,但一定能解。

反正古代圣王治下就是这样的。

当然,陈宫也并非都说虚言,严明吏治、轻徭薄赋、偃兵息战、与民休息等等具体的措施皆呈现在了他的奏书之中。

在陈宫的理论体系中,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教化民众的终极目标而服务的。

陈宫的观点是极具代表性的,这也是当今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刘辩不在乎陈宫的理论究竟完不完善,只要他能够治理好地方,使一方百姓安居乐业就行。

与陈宫相比,被刘辩拜为常侍谒者的宗承,在照例向刘辩上了一封与陈宫观点大同小异但更加务虚的奏书之后,他又上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奏书。

奏书中书写了与他同为南阳名士的何颙是何等的道德楷模、何等的胸怀大义,认为刘辩将何颙赶去右扶风种地是大材小用,使国家痛失贤才。

宗承希望刘辩能够赦免何颙。

说起来,自从刘辩真的出动了宦官将何颙郑泰等人送去屯田后,为何颙说话的人一直不多,像宗承这种为了何颙专门上书的更少了。

刘辩看着十分感动,然后在奏书上批复了一个“不准”。

宗承倒没有因此辞官,起码天子还批复了,也没有因为这份奏书恼羞成怒将他治罪,和先帝一比,他还能有什么奢求呢!

至于这段时间里被传到刘辩耳边的许劭准备回乡的消息,刘辩只“哦”了一声,便把此事抛诸脑后。拒绝了他征辟的士人许劭不是第一个,必然也不是最后一个,刘辩向来尊重士人们的主观意愿,说要就是要,说不要就是不要。

与此消息不同的是,曾经刘辩留意要查一查的李儒,结果已经摆在刘辩面前。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好家伙,刘辩直呼好家伙。

他单知道李儒抱上了董重并不算粗的大腿,未曾想,在此之前,他已经和先和董卓以及他宫中的小黄门高望牵扯上了关系。

这还得了?

刘辩第一时间怀疑起了董卓是不是通过李儒同宦官勾连现在敢勾结宦官,以后敢做什么不敢想哦!

怀疑一旦产生,罪名便已成立。

刘辩心中不知不觉间已经生出了杀意。

“陛下,眼下虽无确凿证据,但李儒在太学之议前的确通过高望之子高延联络过高望,高望极有可能向其通风报信。”张让浑身上下写满了忠心耿耿和对高望的鄙视。

他请求道:“只要陛下一声令下,臣必然能从高望口中查明真相!”

刘辩警惕的点在于董卓,而张让的重点则在于高望。

听到张让的话,看到对方跃跃欲试的表情,刘辩反而多想了一些。

对于筛子似的皇宫,刘辩心知肚明。

想要把皇宫整治的水泼不进本身就很难,毕竟皇宫从来不是孤岛。宫中之人不是独立的个体,也是有家人的,汉人重视亲情家庭,一刀切地隔绝联系不合情理,而且万一弄巧成拙弄出来了个不顾一切的家人侠,那刘辩不是坐蜡了。

而且,完全隔绝内外对刘辩来说绝对称不上是好事。

所以,虽然有了东汉版内侍宫女养老院这一勾连的大利器,刘辩还是故意放任了一些消息的流通。

必要的时候,宫中还能放出一些刘辩想让人知道的消息。

既然有漏洞,刘辩能用,旁人自然也能用。

上回渠穆贪腐案的首告便是高望,明面上,刘辩没让高望因为此次私下的首告受益。

然而隔墙有耳,过去总会或明或暗为同僚说话的张让,今日却毫不犹豫地攻讦起了高望,这让刘辩忽然忍不住怀疑他是否知道了此事,并借此机会打击报复。

同时,刘辩也意识到,现在的董卓,就算跟李儒和高望有联系,又哪来的资本让这两人替他效死?

想到此处,刘辩再度看向张让,否决了张让的提议,只在心中想着,用高望反过来监控李儒与董卓,似乎有可行之处。

对于刘辩的答案,张让看起来并不失望。

也因此,在张让离开之后,刘辩忽然想到,虽然张让行事一向嚣张跋扈,但在先帝和他面前向来谨慎,今日忽然攻讦高望,还表现地这般明显他该不会是故意的吧?

刘辩越想越觉得可能。

张让既然知道高望的事,进而明白刘辩不希望宫中宦官铁板一片的意图不是难事。所以他才故意在刘辩面前如此做,来与高望撇清乃至于树立敌对的关系,来向刘辩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忠诚。

而且也没什么风险因为此事件中但凡将董卓和李儒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