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武侠修真>星月伴风云> 第13章 睦王府 2yq.org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章 睦王府 2yq.org(1 / 3)

宁锦城是睦州的州府所在。

若天下还有一座城的城墙比京都还厚,更加难以攻破的话,这座城池必定是宁锦城无疑。睦州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北部乃东高加索余麓,与宁州相连;中北部是睦北平原及宁睦沙漠,南部通过喜马山脉与藏州相连。由于中部平坦,方便骑兵突进,因此历史上东辽等少数民族政权均取道睦州,剑指中原。自前秦以来,华族一直在加强睦州的防守与建设。经过历代历朝的不懈努力,一座南北宽,东西窄的雄城——宁锦城逐渐形成。

虽然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这座雄城无数次因改朝换代、华胡战争等原因被焚毁破坏,但只要中原新皇朝站稳脚跟后,第一件事情,肯定是加强睦州的边防建设。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受益于睦王郑三桂明智地在吴睦战争中保持中立的政策,因此内战的战火并没有烧到睦州,各郡的城防没有遭到破坏之余,都得到发展。而来自中原逃难的人口更加让睦州人口增加了近三倍,人口的迁移,带来的工商行业的繁荣,州府宁锦城的人口及繁荣度一度甚至超过了都城长安。

为了嘉奖睦王的中立政策,吴国皇帝大笔一挥,将每年全国赋税中的两成收入平均近千万两均调拨给睦州,其中大部分用作加强宁锦城的防御。此刻的宁锦城宛如一道天堑,将东辽的铁骑洪流死死地挡在城外。

宏伟的睦王府就在宁锦城的正中央。府中的中心位置,正是睦王的书房。此刻,睦王郑三桂、六子郑端诺、首席谋士陆磊正在听王冀对发生在燕青两州交界处的行刺事件进行复述。

郑三桂今天并未穿官服,只是穿了一套大红色的长袍,身高约一米八,体格健硕,他的脸部较窄,鼻翼宽,高鼻梁,带有明显的胡人血统。郑三桂是朝中有名的美男子,因经常策马练兵的缘故,肤色已从原来的白皙变成现在的黝红,端坐在高位给人一种无形的压迫感,散发强大的气场。

郑端诺乃是郑端允的孪生弟弟,此刻他身穿一身水蓝色对襟锦服,环扣一个白玉腰带,脚穿一双黑色鹿皮靴,相貌俊俏如妖,与郑端允有八九分像,但是身材比姐姐高了半头。身高大约有一米七左右,白里透红的肤色搭配那一双会勾魂摄魄的桃花眼,说不出的风流倜傥。无双的相貌加上那尊贵无比的身份,无论是哪个男子站在他身边都容易生出自卑的情绪。

据说郑端诺有一次受邀出席睦州军司马母亲的寿宴,提前获得他会出席的官家少女完全顾不上矜持,央求自己的父亲携同出席,那个寿宴原定的一百桌最终要加桌五十才能应付,幸亏军司马府足够大,否则主人就丢大脸了。自此,凡是睦州大小宴席,主办方都会提前暗中通知与会者:郑六公子是否会大驾光临。而郑六公子的艳名也远播到了宫里,据说好几个公主都央求皇帝,要求日后下嫁睦州。

陆磊,四十多岁的样子,身材矮小偏瘦,皮肤暗黑,下巴有一小撮山羊须,样貌非常不起眼,要是他混在一群庄稼汉中,绝对难以识别出来。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人,却是郑三桂的首席谋士,他虽然名字有一个磊字,但是行事一点都不磊落,相反是深谙阴阳之术,通俗而言就是一个妥妥的厚黑专家。

陆磊善谋,是指战略布局。十多年前正是其一手策划了睦州在魏吴相争时以防范东辽的由头采取冷眼旁观、相机称王、两边渔利的总体谋略。在魏太子战事不利投靠睦州时,陆磊又立即怂恿睦王撕掉伪装绞杀太子。待吴国立国后,陆磊又冷静分析天下形势,认为吴国与魏国一战中,虽然也损兵折将,但未伤及根本,相反在战火中洗礼的吴国兵将战力已不输睦州铁骑;特别是曹世民的次子孙棣,文韬武略,有他在,如睦吴烽烟一起,睦州并没有太多胜算。此外,当时天下人心思稳,民心已向大吴,相反,睦州此前坐视大魏亡国,现若反吴,会师出无名。人心向背之下,睦州的胜算也不高。此外,若睦州兴兵伐吴逐鹿中原,背后虎视眈眈的东辽肯定会借机挥兵西进,到时候睦州将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而若与东辽联盟,那么会否引致以华族为主的士兵哗变?东辽的狼子野心最终目的会否也想一统中原?因此,各方权衡之下,陆磊的建议是继续做土皇帝,静待时机,这个政策从而确保了睦州的繁荣,睦王的富贵。

在民心、民望方面,陆磊向郑三桂提了两个建议:一是先争取民心,对天下说明吴睦战争中,不出兵勤王的原因:睦州是中原抵挡东辽的屏障,大魏灭国时不出兵目的是防止东辽趁中原内乱入主。因此睦王不出兵勤王虽然是失忠于国,但是无愧于民,经过这样宣传,睦王马上从一个大恶不忠的奸臣,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忠贞民族,不畏毁誉的民族大英雄。皇帝孙世民也投桃报李,正式将郑三桂由睦州节度使加封为睦州王,享亲王仪仗,世袭罔替,与国同休。二是向皇帝争取最大权益,力争成为一个土皇帝。在陆磊的长袖善舞下,皇帝孙世民后来正式昭告天下:因睦州王精忠体国,睦州自征其税,自役其民;为提高抵御东辽的能力,睦州可以坐享全国两成税收,以御外侮。

依据这个诏书,睦州已经成为一个国中之国,无需缴纳赋税、还可无偿获得朝廷二成税收支持,这比大魏时期还要高半成。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